Tuesday, November 10, 2009

王波明:沉默的时代领跑者 7-6 传媒时代的领跑者

  6. 传媒时代的领跑者

  2000年,在沸沸扬扬的网络世界里,如果你不知道“痛并快乐着”“美女作家”,只能说明,你离“江湖”还很远。

  你更不会想到,一座传媒界的帝国大厦,以互联网为根基,已然封顶。

  这座帝国大厦的创建者,就是联办的王波明及其伙伴们。

  王波明始终有一种媒体情结。

  早在美国留学时,王波明就有两年的记者经历,令他与媒体结了这份缘。

  “在美国做媒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记者是无冕之王。在美国,有许多人愿意去做待遇并不丰厚的媒体行业,就是因为媒体能影响一批人或一个群体。

  “我们进入互联网领域比较早,媒体也有个雏形,除了《证券市场周刊》,《财经》杂志也刚刚出版。”

  1995年11月,联办成立了和讯,是中国最早的ICP之一。

  到了90年代末,互联网热火朝天的时候,和讯引起很多投资人的关注。

  看起来商机重重,和讯也面临着重重诱惑。

  当时,香港中策投资有限公司的老板黄宏年想买和讯,代价是一家香港上市公司的1亿股股票。然而王波明考虑到这种投机性的东西和联办的长期行为理念不符合。凡是不符合香山会议“四项基本原则”的东西,王波明一概拒绝。

  这家公司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盈科动力。听说当时李泽楷也是刚刚进去,还没开始相关重组。后来这只股票股价最高涨到每股36元,如果当时同意被收购,不到两年联办理论上就有36亿港币收入。错过这样的良机,周边很多人都觉得实在太可惜了,一块大肥肉就这样白白地扔掉了。然而王波明的心态很平和,他和伙伴们对此总是一笑而过。

  他们的目标是将和讯长期做下去。一个事物要有长久的生命力,必须老老实实地经营,不管周围的诱惑。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这是我们经营的铁律。”

  王波明觉得,原则坚守住了,就是胜利。

  到了2000年,同样的收购事件再次发生。软银想收购联办在香港的媒体公司国基(财讯的前身),出价20个亿。联办的领导者们,再次拒绝了。

  其实,即使到了现在,和讯也不值20个亿,但王波明内心仍然平和得很。

  “坚持自己的理念。”王波明一直相信,这是联办的核心。

  这,也是一种力量。

  正是由于这种坚持,才使联办能比较顺利地走到今天。

  和讯是中国目前最大的财经门户网站和理财社区,而且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做网站王波明是“生手”,办报纸杂志,他却算得上是“熟练工”了。

  一开始,联办就一本刊物:《证券市场周刊》。但这本刊物与股市贴得太近,总让王波明有种坐过山车的感觉。

  “我们周刊的发行量也和股票指数一样大起大落,最高时一周发行量达到了100万册。”

  1999年,5.19行情股市“井喷”的时候,《证券市场周刊》发行量跻身全球经济周刊的第三名,是除去《财富》外的全球第二大杂志。这让王波明既兴奋又紧张。

  杂志的发行量像股票走势一样起伏不定,完全像过山车,让人无法控制。“稳中求进”的王波明,有了一个想法,就是办一本不随股市而是跟中国整体经济发展走的杂志。这就是《财经》杂志创刊的最初动因。

  1998年《财经》杂志,横空出世。

  刚创立时,由于名气不大,《财经》发行量并不是很好,经常亏损,最多时亏损达到200万元。即使如此,王波明依然支持编辑部坚持新闻报道原则,不向广告商在原则问题上让步。

  当年留学美国在华侨日报当记者的经历,让“无冕之王”那种追求新闻真实的影响印在王波明骨子里。他支持主编胡舒立“独立、独家、独到”的办刊原则,做一本真正独立不受商业影响的杂志。

  最开始,广告部和编辑部业务没有严格分开,双方经常因为广告干架。有时这边广告商投了广告,那边编辑部把人家的负面新闻捅了出来。

  有一次,科龙公司给了《财经》100万广告费。不知是有意无意,广告第一期刊出时,左边是科龙广告,右边就是揭露科龙问题的文章。两相对照,给人视觉冲击特别大,后果当然是科龙立马撤单。

  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经过反反复复的磨合,王波明决定彻底实行采编经营分离制度,保证独立报道,依靠内容质量和新闻效应来提升杂志影响力,从而拉动广告收入。

  2000年10月推出《基金黑幕》,揭露中国基金业初期普遍存在的各家基金联手操纵股价,牟取不法利益的内幕,引发中国证券市场大地震,《财经》也因此一夜成名。

  2001年8月,《财经》推出《银广夏陷阱》,揭发广夏公司连续多年业绩造假,欺骗公众。结果银广夏次日即停牌,复牌后股价高台跳水,连续无量跌停,从 40多元一气跌倒3块多钱。不仅引发牛市见顶,造成沪深股市大跌,也宣告以往靠资金坐庄,不管公司业绩的炒作模式寿终正寝。

  《财经》杂志这种直面现实的“扒粪”式新闻报道,让中国股市的种种劣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不仅使得监管当局痛下决心整肃证券市场违规行为,也使《财经》在广大读者中形成了品牌基础。《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也因此被《商业周刊》称为证券界“中国最危险的女人”。但又有谁知道,作为出品人,联办和王波明等人为此担了多大的风险呢!

  《财经》杂志的品牌影响日益显著,已经成为中国财经新闻界的领头羊。广告收入也直线上升,目前在全国财经刊物中,排名第七。

  这是谁都意想不到的。

  2000年以前,《财经》的前景,似乎一片黑暗,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光芒。

  “1995年,进入互联网领域时,和讯网亏钱,我说养着,1998年创刊后,《财经》的影响没形成,两三年没广告,我同样说养着。做事得往长远看,不能太急功近利。”

  从1998年养到2000年,王波明看得的确很长远。

  2000年以前,人们因经济等因素的制约,眼光更多地集中在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上;2000年以后,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能力增长之后,满足个性消费与深度报道的杂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这一切都证明,王波明是对的。

  在传媒领域,联办曾经尝试办过一家财经时报。但很快地,王波明就发现,在互联网日渐普及的大趋势下,日报的生存空间日益萎缩。为此,他及时收手,将这家日报转让出去。

  “杂志,杂志,再杂志。”

  这是王波明及其管理团队深思熟虑后确定的传媒经营方针。

  如今的联办,已经涉及财经、IT、旅游、房产、汽车、体育等各个领域,《财经》、《证券市场周刊》(红、蓝两本)、《新地产》、《表旅行》、《美家生活》、《中国汽车画报》、《体育画报》等一系列杂志正在不断壮大和发展。

  转型后的联办,俨然成为财经传媒界的领跑者。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