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22, 2009

中国电影60年:进口大片梦

http://yule.tom.com/2009-08-03/000U/25010659.html

来源:Tom 专稿 作者:Mr. Olympia
时间:2009-08-03 14:56

1.好莱坞狼来了

中国电影60年:进口大片梦
彼时电影的没落并不代表国内没有娱乐需求

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代,中国人迅速开始了对从前意识形态的反思和对西方先进思想的接纳。但彼时的中国依旧大门紧闭,只露出一扇戒备森严的窗户。到了1990年代,虽然中国经济已经渐渐起步,但体制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枷锁却成了中国的电影行业转型的绊脚石。

1990年代初,中国电影行业已经到了只剩一口气的半死不活状态。由于此前中国电影产业的发 展停滞不前,加之1980年代迅速兴起的录像厅抢走了客源,因而,中国电影观众从1979年的293亿人次,下降到了1994年的3亿人次。而自1980 年代末开始,中影公司在电影发行上已经连年亏损。1987一年就亏损2,800万元,全国1/3左右的电影发行企业亏损。1988年有45%的影片发行不 足60个拷贝。1987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从这一年开始第一次出现亏损。1989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开始借贷,负债达2,005万元。进入90年 代,1993年,中国国产影片的生产减产一半,观众不足从前的1/3。可以说,中国电影票房已经跌至谷底,再不用进口影片来刺激电影市场的话,不单中影公 司面临危机,整个中国电影行业都会被彻底歇菜。

此时,中国电影产业迫切需要一针“强心剂”。

和发生在中国的历次改革一样,一提到改革,反对的声音总是此起彼伏。中影公司提出的采用分账 形式引进外国优秀电影的提议就遭到了相当大的阻力。分账制施行后,外国片商会介入监督票房回收,因而计划经济时代各省市级电影公司截留的灰色票房收入势必 受到影响。因而改革方案招致部分省级电影公司强烈反对。

1994年4月,部分省级电影公司云集天津,联合签署了一份递交给中央有关领导的《关于当前 电影行业机制改革几个问题的紧急呼吁》,就进口影片专营权等问题发难。由于新的改革方案触碰了既得利益者的那点儿蛋挞,所以很快北京市电影公司开始兴风作 浪。该公司致函中国某中央部长,因“让美国的影片占领我们的电影市场,用中国的票款养肥外国的片商,不利于稳定整个电影行业的军心”之名危言耸听。这实在 是种莫名其妙的说法。因为当时的中国电影行业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演员、工作人员和道具全都躺在家里或是仓房里待业。所以“军心”一词现在看来实在有够滑 稽。随后,一些媒体也不失时机地加入讨论阵营,就引进外国影片问题进行公开抨击。

经过多轮激烈争论,改革派逐渐占了上风。时任广电部副部长的田聪明和电影局副局长兼中影公司 书记窦守芳都赞成引进。1994年8月,中国广电部电影局发文,批准了中影公司经理吴孟辰以分账方式进口外国优秀影片的提议。文件规定,自1994年开 始,中国每年由中影公司统一进口十部外国影片。这些影片要“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文件中明确提到,参照国际通行的票房 分账形式进口外国影片。于是,中国进入了“进口大片”时代。

这些进口影片各方收入比例分别为:电影制作发行方35%,中国发行方17%,中国放映方 48%。为迅速占领中国市场,引进电影的制片方还承担了在中国境内的宣传费用。事实上,国外电影发行公司跟中国提议分账事宜由来已久。1979年时,美国 电影协会主席瓦伦蒂访华时,便与中国文化部和电影局商讨过美国电影在中国的发行问题。但一方面碍于当时中国电影发行采取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购统销,不 可能跟外商进行分账;另一方面,外汇额度的限制也很难采取分账这种形式。当时中影一直是以2万美元的价格来“买断”国外影片的。

票房分账形式是非常成熟的资本运营形式,也体现了合作方的公平原则。对于跟中国电影行业的初 次合作,外国电影公司还主动提出承担电影宣传费用。看似外国电影公司对中国市场进行了让步,实际这是一种十分明智的互利互惠,多方共赢模式。而对于中国, 以这种方式带动本土的电影发行和院线建设,逐步培育中国电影产业,不失为一个理性的完美过渡。


2.引进困难重重

中国电影60年:进口大片梦
中国第一部引进大片《亡命天涯》海报

第一部上映的“进口大片”是哈里森·福特主演的《亡命天涯》。这部投资4,400万美元的影 片于1993年在全球公映,全美票房高达1.8亿美元,全球票房足有3.5亿美元!该片还在次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此外,这部影片还带有“不涉及 政治思想,没有过度张扬的暴力和色情画面,不涉及文化冲突和地域冲突”等优秀品质。所以,选中《亡命天涯》作为第一部引进片,并非因为这是外国最优秀的电 影,只因当时该片在好莱坞商业片里,这是个比较保险的“绿色”影片。

《亡命天涯》在美国的宣传语是“一个被谋杀的妻子。一个独臂的男人。一个心神不宁的侦探。一场追逐开始了。”这组宣传语就像一段隐喻,阴差阳错地影射出了此时中国电影行业改革的重重阻力。

1994年9月,中影公司与华纳兄弟公司达成协议,按票房分账方式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天津、重庆、郑州和广州这六座城市放映《亡命天涯》这部电影。但事情并未从此一帆风顺。北京电影公司不愿接手该片在北京的发行。

无奈之下,中影公司总经理吴孟辰私下找了海淀区电影公司的经理韩茂瑞。当时韩茂瑞心里没底,提出考虑两天。随后,他召集到十三家北京影院联合开会征求意见。让他没想到的是,所有影院经理都认为进口大片很有票房潜力。只要老韩敢牵头,他们就全力支持。

有了影院支持,海淀电影公司和中影公司通过海淀区公证处公证,签了发行协议。随后,海淀电影 公司开始了前期宣传。不知出于什么心理,推掉《亡命天涯》发行机会的北京电影公司又跑去北京市文化局“诉苦”,要求文化局用行政手段迫使韩茂瑞退出。但他 们下手晚了,这十三家影院的第一轮票已经卖了。为“亡羊补牢”,文化局下令禁止宣传该片。

11月11日, 就在《亡命天涯》上映前夜,晚上10点左右的时候,北京市文化局领导风风火火地找到韩茂瑞,用“组织命令”逼迫海淀区电影公司停止发行该片。但发行合同已 经公证了,毁约要支付高额赔偿。于是,韩茂瑞顶着压力,豁出去了。他跟这位领导一直谈到夜里12点。正当两人谈得睡眼惺忪,好话说尽的时候,领导突然提出 要看该片拷贝。老韩怕节外生枝,谎称没拿到拷贝。等对方离去后,他立刻杀到公司仓库,把八个拷贝放在车里,大半夜开着车在北京街头转悠。

第二天早上7点,韩茂瑞把车停到蓟门桥下给十三家影院经理打电话,让他们到这里提拷贝。这样,才保住了这部影片。

这一天,北方城市寒风里,影院前聚集了许多人买票看电影。这种场面是多年不见的。《亡命天涯》海报上的宣传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改革派与反对派激烈的博弈与冲突。海报上书:“改革年代,激烈论争,电影市场,风险上映”十六个字。

这些现在看来明显含有炒作成分的标语在当时是极为中肯的。重重阻力下,《亡命天涯》首轮放映仅仅持续了七天。


3.国外电影渐入佳境

中国电影60年:进口大片梦
据传《泰坦尼克号》内参后被下令一刀不剪

《亡命天涯》在中国的首轮放映就收了80万元。这在当时是不敢想象的。元旦,《亡命天涯》进行了重映。这轮重映总共放映了499场,总票房高达140万元。日后这部影片在中国的票房总收入竟然累积到了2,500万元人民币的“天文数字”!

然而,这只是个开始。1995年1月上映的《红番区》票房更是高达3,500多万元。此后, 《真实谎言》《狮子王》《阿甘正传》《勇敢者的游戏》《虎胆龙威3》《玩具总动员》《绝地战警》《勇闯夺命岛》《断箭》和《蒸发密令》等进口大片轮番登 场。霎时间,中国电影市场一片欢腾。

到了1998年,好莱坞最大手笔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在奥斯卡上大获全胜。该片以工业时代人类对机器过分信赖,加之骄傲自满酿成的恶果为背景,诠释了一段短暂且不被祝福的浪漫爱情故事。据称,该片送给某中国高官内参后,该高官立即下令一刀不剪。

对舶来的电影进行剪辑和适当修改从前在各国都很普遍,只是随着这些国家文明程度与意识形态的 逐渐接轨,这类做法在发达国家基本绝迹了。不过在避讳不同意识形态,没有电影分级制度的中国,引进片基本都会挨上几刀。但像《泰坦尼克号》这样在中国男女 老幼面前呈现死亡、裸露和性爱,却未遭剪辑的,绝对算一孤品。

此时中国院线绝大多数观影设备依旧落后,但处于开闸瞬间的中国电影市场顾不得河床是否清澈。 在那个年代,不用梳洗打扮,影院就已经可以赚得乐不可支了。《泰坦尼克号》在中国的总票房是3.6亿元人民币,占全年中国总票房的20%!这部影片让中国 电影人看到了“大片”的威力。


4.中国电影人启示

中国电影60年:进口大片梦
90年代的好莱坞佳作不断、资本运作也非常成功

有人说1990年代的好莱坞是个佳片辈出的年代。这话并不完全正确。翻看好莱坞历史,每年都有无数佳片诞生。这正是资本逐利性带来的结果。

中国引进大片的年代适逢好莱坞CG特效技术突飞猛进的年代。1980年代末,CG特效尚处于 实验阶段。但到了1990年代,CG技术不单得以运用,而且实现了一个个里程碑式的突破。许多电影人从前无法实现的想法都得以落实。实际上,《深渊》《终 结者2》《侏罗纪公园》和《变相怪杰》等让世界影坛为之一振的电影都只是CG特效的开路先锋。也就是说好莱坞的CG在那时并不十分成熟。

那么,好莱坞电影征服中国,乃至世界的诀窍是什么呢?答案依旧在资本的自由运作上。所以,好莱坞之所以能够成为好莱坞,都是那只“无形的手”一手造就的。

经过多年积累,好莱坞不断顺应市场,从善如流,努力讨好观众,把观众拉回了影院。因而,从电影制作、发行、宣传到院线,好莱坞有着一整套完美成熟的生态机制。这跟当时一切都靠行政指令,凡事都要靠指标的中国是截然相反的。

所以我们看到,除约翰·韦恩那部被骂得狗血淋头的《绿色贝雷帽》和“二战”期间好莱坞主动帮 助美国军队拍的一些旨在征兵,争取“二战”胜利的影片外,美国很少有单纯作为政治工具的电影。因而,好莱坞大部分票房成功影片的唯一秘诀就是“为人民服 务”。同样,日本和韩国的本土电影从前商业程度同样不高,但放低身段“为人民服务”后,这些国家的电影票房有了起色,迅速打开了市场。

“进口大片”引进后,中国电影人中有些人已经醒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