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31, 2009

Status updates - 2009

12.12

still cannot make peace with the fact that Beijing is 18 times as large as New York (five boroughs).

12.10

I wish I were a solar panel...

what an enchanting three-hour morning cocktail party...thank you Professor Sq.

my landlord is a great environmentalist.

you are just...one of the animals.

inebriated in jazz and better never wake up again.

outsmarted by the whole world.

man of habit

conscience-shocked

ASICS--Anima Sana in Corpore Sano

杨逍天资聪颖,骨格精奇,后得奇遇

's porous mind reads "chastity 90后" as an oxymoron

Actually, one can die at the deadline
Thank you, law school, for letting me know.

the cult of anyways

Horseface and the Three Hags

simplicity of character is the natural result of profound thought

Sohappy v. Zhang

where bottles are full and women are empty

hovering in Cardozo の 天空

rubbed shoulder with the Holy See

4.28

兩句話: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靜水深流

3.16

本周末做了两件事:哭诉与被哭诉。

要振作,要看到光明。

NY's Tavern on the Green restaurant bites the dust

NY's Tavern on the Green restaurant bites the dust
Verena Dobnik, Associated Press Writer
Wed Dec 30, 6:06 pm ET

http://news.yahoo.com/s/ap/20091230/ap_on_bi_ge/us_tavern_on_the_green/print

NEW YORK – Tavern on the Green, once America's highest-grossing restaurant, is singing its culinary swan song.

The former sheepfold at the edge of Central Park, now ringed by twinkling lights and fake topiary animals, is preparing for New Year's Eve, when it will serve its last meal. Just three years ago, it was plating more than 700,000 meals annually, bringing in more than $38 million.

But that astronomical sum wasn't enough to keep the landmark restaurant out of bankruptcy court. Its $8 million debt is to be covered at an auction of Baccarat and Waterford chandeliers, Tiffany stained glass, a mural depicting Central Park and other over-the-top decor that has bewitched visitors for decades.

Even the restaurant's name is up for grabs. At stake is whether another restaurateur taking over the 27,000 square feet of space, owned by the city, can reopen as Tavern on the Green.

For 75 years, since it first opened amid the Great Depression, the Tavern has attracted clien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This reminds me so much of Poland!" exclaimed Vermont resident Meg Kearton as she entered for her first time in late December. "It reminds me of a restaurant in Warsaw — the grandeur and the colors."

She came for lunch a few days after Christmas, whose green and white colors fill the Tavern's year-round wonderland of lights, flowers and ornamental curved bull's-eye mirrors.

Hanging over the main Crystal Room, an all-glass dining area, is a century-old chandelier made of green glass, said to have been owned by an Indian maharajah. Two elk decked with red and green ornaments stand at the entrance, and outside is a huge King Kong topiary.

Former Tavern mogul Warner LeRoy, befitting his heritage as son of a producer of "The Wizard of Oz," searched the globe for the whimsical goods after he took over the Tavern's lease in 1973. He died in 2001, leaving the business to his wife, Kay LeRoy, and daughter Jennifer LeRoy.

As the end of the family's operating license approached, the city sought competing bids.

The LeRoys lost to Dean Poll, who operates the stylish Loeb Boathouse restaurant overlooking the Central Park lake and offered to invest $25 million on Tavern renovations. The city awarded him a 20-year license in August, citing his significant capital investment and vision; the new Tavern will incorporate green building technology while a conservatory-style dining space will complement the original Victorian architecture.

Poll also plans an outdoor cafe, bicycle racks and new public restrooms.

The LeRoys, employing more than 400 unionized workers with full benefits, couldn't match that. As the recession hit, they accrued more than 450 creditors.

A spokeswoman for the company running the auction said the LeRoys couldn't be reached for comment Wednesday, but people close to 31-year-old Jennifer LeRoy said she feels heartbroken over the closure and betrayed by a city that pulled the lease to a business her father turned into a New York icon.

The decisive moment in the intellectual-property dispute over the name comes in January. That's when a Manhattan federal judge will either side with the city and rule that the moneymaking name Tavern on the Green, valued at about $19 million, can be used by whoever operates the space or say the LeRoys own it.

If the city loses, Poll will use the name Tavern in the Park, creating a new menu of American cuisine with fresh seasonal ingredients and reopening by March, said his attorney, Barry LePatner.

"We're going to bring the park into the restaurant," said LePatner, by eliminating the thick shrubbery around the premises to reveal Sheep Meadow, where the animals grazed until 1934, housed in the 19th century Victorian Gothic shed that is part of the restaurant.

Just about everything from the current restaurant will be for sale Jan. 13 through Jan. 15 at a Guernsey's auction held live at the Tavern, with a public preview there from Jan. 6 to Jan. 12.

The city's parks department has asked the bankruptcy court to bar the sale of items that "cannot be removed without irreparably damaging the space they occupy," according to an objection that department lawyers filed in court this week.

Those items include lavish decorative elements on the Crystal Room ceiling, chestnut paneling, brass lettering for The Bar and six banquettes.

A judge has scheduled a hearing on the disputed items for Jan. 11.

The dazzling decor was once a backdrop for private milestone events as well as public celebrations from film productions and political gatherings to the special carb-loading dinner on the eve of the New York Marathon.

Recently, as many as 1,500 meals could be served a day, with dinner entrees costing $26 to $42 on a menu heavy with meat and potato dishes, plus standard seafood and a few forays into foreign fare such as risotto.

Not everyone drips with praise for this "tourist trap," as one contributor on the Web site Yelp called it.

Another Yelp contributor didn't mince words: "Besides my risotto being just eh, and besides finding a small bug on my plate, I had a fiasco getting my jacket from the coat check."

That didn't deter a smiling Diane Allen-Smith from coming for a lunch with her husband in December, three years after their Tavern wedding, on a visit from Boca Raton, Fla.

"Our wedding food was wonderful," she said. "And we didn't have to do anything for the rest."

A New York magazine reviewer once asked, "So what if the Eisenhower-era menu is strictly an afterthought?"

But the things that annoy some about Tavern on the Green are exactly what made it irresistible to fans, including three generations of a family from New York's northern suburbs.

"My parents brought us here," said Lisa Holz, who brought along her daughters, 4-year-old Kayla and 7-year-old Erika, and her husband and parents.

It would be her last time at the old Tavern on the Green, and she got sentimental.

"When I was little," she said. "I remember getting tears in my eyes when I looked at all the lights and colors."

Earful for University Over a Cheeky Essay

http://www.nytimes.com/2010/01/01/education/01chicago.html?hp=&pagewanted=print

January 1, 2010
Earful for University Over a Cheeky Essay
By TAMAR LEWIN

With the Jan. 2 deadline for applications fast approaching, the dean of admissions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sent out a sample essay last week to thousands of high school seniors in hopes “that it lightens your mood, reduces any end-of-the-year stress and inspires your creative juices in completing your applications.” But the essay, comparing the college to an elusive lover, has had a very different effect.

“Dear University of Chicago, It fills me up with that gooey sap you feel late at night when I think about things that are really special to me about you,” the essay began. “Tell me, was I just one in a line of many? Was I just another supple ‘applicant’ to you, looking for a place to live, looking for someone to teach me the ways of the world?”

In the 10 days since the dean’s e-mail message went out, more than 100 postings appeared on College Confidential, a popular Web site for those applying to college, some questioning his decision to send out the essay.

The reactions posted ran the gamut, with many students and parents delighted, but others criticizing the essay as sexually provocative. And several students said that far from reducing their stress, it had them agonizing over whether to rewrite their own essays on why they wanted to attend Chicago.

One, beginning, “I’m going to cry now,” told of having written a similar “Why Chicago” essay, “more as a vignette than a letter, but it has me on one knee, saying, ‘Accept me.’ ” Another, titled, “Why, dean, why?!” wrote: “My Why Chicago is in exactly the same format. And somehow, covers a lot of the same ideas. Should I change mine?”

To calm the waters, a Chicago admissions representative on Tuesday posted a response telling students not to worry if their essays were similar. “We sent out the essay to lighten the mood, but it seems that it might have backfired a bit,” the posting said, adding that the dean, James G. Nondorf, had asked to “pass on a sincere apology if it did not hit the mark.”

In response to a reporter’s question, Dean Nondorf, who is in his first year at Chicago, said in an e-mail message that the reaction his office received had been overwhelmingly positive and that he thought the essay reflected “the sort of clever, creative spirit that tends to thrive at UChicago.”

“Our general message in sharing it with prospective students,” he wrote, “was that they shouldn’t stress out about essay writing.”

The student who wrote the essay, identified only as Rohan, gave permission for his essay to be distributed, the admissions office said. And although the early action program under which he was admitted is nonbinding, he has indicated that he plans to attend Chicago in the fal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has long prided itself on the unusual essays it requires from applicants, and for many years, it resisted the trend to join the Common Application, which handles online applications for hundred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til the current freshman class, applicants used what Chicago called the Uncommon Application, which included an array of quirky and thoughtful essay prompts, many of which came from current students.

Applicants are still required to write an essay responding to one of five unusual prompts. The first one this year is “How did you get caught? Or not caught, as the case may be.” Applicants also must do the standard Common Application essay and the “Why Chicago” essay that elicited Rohan’s essay: how Chicago would “satisfy your desire for a particular kind of learning, community and future?”

In his essay, Rohan objected to the “why.”

“Your cup overfloweth with academic genius, pour a little on me,” he wrote. “You’re legendary for it, they all told me it would never work out between us, but I had hope. I had so much hope; I replied to your adorable letters and put up with your puns.

“I knew going into it that you would be an expensive one to keep around, I accounted for all that; I understand someone of your caliber and taste. And now you inquire as to my wishes? They’re simple, accept me for who I am! Why can’t you just love and not ask why? Not ask about my assets or my past?”

李献计历险记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DgBCFVtPYc/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
09届学院奖获奖篇目名单

http://www.bjanimation.com/web/show.asp?id=320

最佳视觉效果奖提名

《李献计历险记》

20分5秒

李阳

北京电影学院04动画进修班

Tuesday, December 29, 2009

Just learned something new in life

Just realized that one can make enemies by simply saying: "I want to be a good man," or "I want to do good." This statement offends at least three types of people:

(1) A hard-core cynic who cherishes the fundamental belief that people are motivated only and purely by self-interest, and the so called "good deeds" are really just hypocrisy;

(2) A real evil person who thinks there's already too much good in the world, how the hell dare you add more?!

(3) A feminist who simply hates it whenever s/he sees words like "man," "woman," "male," "female," "history," etc, because they are reminiscent of the ages when le deuxième sexe was disadvantaged.

Hmm, so I just learned something new in life. Brave new world.

南方人物周刊:前台长杨伟光解密央视(2009.5.31)

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5-31/141317920422.shtml

南方人物周刊:前台长杨伟光解密央视
南方人物周刊:前台长杨伟光解密央视

南方人物周刊:前台长杨伟光解密央视
2009年5月22日,拍摄于北京 图本刊记者 姜晓明

南方人物周刊:前台长杨伟光解密央视
杨伟光 图本刊记者 姜晓明

南方人物周刊:前台长杨伟光解密央视
“2006中国电视主持人盛典”颁奖晚会上,杨伟光(中)和几位著名主持人在一起

  杨伟光 解密央视

  他见证了电视新闻改革,《焦点访谈》《实话实说》在他任上开播;他开创了央视广告时代:从1991年不足2.7亿到1997年的45亿 ;他设置了台聘制度,白岩松、水均益得以“非正式”入职;他主持拍摄了一系列电视剧、文献片:《三国演义》《毛泽东》《邓小平》……

  本刊记者 陈彦炜 发自北京

  5月16日上午,担任中央电视台台长10年的赵化勇谢任,国家电视台的权杖传递到了焦利手中。这天召开的中央台处级以上干部会议上,多数人对这个消息反应平静。会场之外的央视大楼里,CCTV这部庞大机器运转如常。

  10年前的1999年,赵化勇的前任杨伟光从台长任上退下来时却着实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震动。

  直到现在,央视的老员工仍然怀念那10年——1991年到1999年,中央电视台最辉煌的岁月。彼时CCTV是中国最具公信力的媒体之一,《焦 点访谈》被时任总理朱镕基誉为“群众喉舌、政府镜鉴”,《综艺大观》是亿万观众周末的保留节目,《三国演义》、《水浒传》、《北京人在纽约》等本土电视剧 掀起惊人的收视狂潮。

  轰轰烈烈的年代过去了。去年中央台50年台庆,很多央视人翻看着台庆画册,目光停留最多的,还是那10年间的风光。

  3月23日,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2008年中国电视主持人公众形象调查评比中名列第一,杨伟光为他颁奖,白岩松说:“我和在座的很多主持人都是杨台的作品。我很高兴由杨台来给我颁奖。谢谢您。”

  现在仍活跃在央视荧屏上的一大批名播音员、名主持人,以及幕后的众多制片人、导演,都是在杨伟光时代“出道”的。若不是当年杨伟光“发明”了全新的用人制度,打破事业单位的“编制”壁垒,他们也许就不能迈进央视大门,或者得不到重用。

记世界英语演讲赛冠军——南大学子刘欣

The English-Speaking Union:

http://www.esu.org/

  1996年5月17日,在伦敦举行的国际英语演讲比赛上,一个非英语国家的姑娘,21岁的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三年级学生刘欣,竟然在英语本土力克众多英语国家选手,获得第一名,为首次推派选手参赛的祖国赢得了殊荣。

  5月27日下午,南京大学隆重举行庆功会。载誉归来的刘欣身着出征国际讲坛的浅色淡花旗袍,娓娓追述伦敦夺冠经历,深深吸引了在场数百名师生代表,其中不少是金发碧眼的外籍教师与留学生。

  一年一度的国际英语演讲比赛,由国际英语联合会主办。今年共有20个国家的37名选手参加,是历届比赛人数最多的一次。来自英语为母语国家的选手,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奥地利等,占了相当数量。中国参赛的4名选手,分别出自南大、北大、北外、外交学院,是不久前举办的首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的获胜者中选出来的。就在那次荟萃全国英语教学最具实力的22所大学顶尖高手激烈角逐之中,南京大学的刘欣以高居榜首的优异成绩夺得冠军,取得参加国际英语演讲大赛的资格。

  此次国际比赛规定颇为严格,要求每位参赛选手自行选定演讲题目,作5分钟自由演讲,然后有2分钟时间回答评委所提出的问题。评委按照“演讲内容”、“理解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演讲风格和技能”、“总体效果”等要素进行评分。

  “演讲内容”无疑是重头戏,占评比总分40%。各国选手无不选择一个个紧扣国际社会的“热点”选题大下功夫,如恐怖主义影响、艾滋病、安乐死、教育、性别改变等。而刘欣所作的演讲选题为《镜子与我》,更有独辟蹊径之妙。她从幼时趴在比自己个头还高的梳妆台上照镜子说起,对祖母所言“为什么我在镜子里看不到自己?”不明其意,及至长大以后方知祖母是位典型的传统妇女,大多时间与灶间相伴,家中的事情从来不能作主,几乎成了一个被遗忘的人,因而发出如上感叹。随之她话锋一转,称道现代的中国妇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们和男人地位平等,在学习、就业等方面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像祖母那样“生活中没有自己”、因而“镜子中看不到自己”的状态已经过去。

  刘欣的演讲貌似罗列个人生活琐事。实则折射时代与社会风云,融中国妇女漫长而曲折的命运变迁历程于一面平平常常的镜子之中,包含深刻而丰厚的文化内涵。加之她纯正、流利的英语表达和高雅、大方的风度显示,令严谨、挑剔的评委频频点头。

  提问开始了,头一个问题就颇为刁钻:“你一直在说照镜子,请问在镜子里我们看见的,到底是我们真实的自己还是仅仅是我们的图像?”刘欣几乎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这全在于自己,你觉得是什么就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更为尖刻、厉害:“你说旧中国的妇女没有地位,《红楼梦》中的贾母不是高高在上吗?我问你一个具体事情,你外公死后,家里办丧事时,你舅舅难道一点都不和你外婆商量吗?”“商量是要商量的,但最后的决定权还是在我舅舅手上。”刘欣依然迅捷回答,从容中透露出。

  由国际英语联合会副主席、英国BBC节目主持人、金融时报撰稿人等权威人士组成的评委团,对刘欣的参赛作出了“这位女选手一出场就吸引人,演讲结构完美,表演脱俗,礼仪很好”综合评价,一致同意授予刘欣一等奖。当这一评比结果当众宣布,赛场上掌声雷动。

  中国第一次选派代表参加国际英语演讲比赛便取得佳绩,令比赛组织者和英国驻华使馆为之震动,相继致电我有关方面,对中国年轻一代英语水平和中国英语教育给予高度评价。消息传至南京大学,师生们欢欣鼓舞,校领导当即作出给刘欣颁发6000元特别奖学金决定,校团委同时授予她五四奖章。

  从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脱颖而出,到国际英语演讲比赛一举夺魁,刘欣说成功全在于实力。这实力来源于她的刻苦自励。从初中进入镇江一中开始学习英语就很心,考取南大英语专业后更为努力,参加课外英语演讲、戏剧演出,主动接触外籍教师,坚持与两位姐姐用英语通信,利用一切机会置身于英语环境之中。为准备比赛,她废寝忘食,放弃寒假与亲人团聚,关在宿舍写讲稿、练口语,在玻璃窗上自我书写“新年好”,排解独寂。这实力也源于真诚相助。外国语学院刘海平院长、英语系王守仁主任不厌其烦地一次次指教、辅导,同宿舍的女友主动承担各种事物,让她腾出更多时间“备赛”。甚至连匆忙中忘了带的出国护照,也是同学在火车上站了20小时赶送北京的。

  两轮大赛已经过去,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鲜花、掌声,刘欣的头脑却很清醒:“人生时时刻刻都在比赛,你得时时刻刻做好准备。”

Contest Video: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PxN7HjBbVs/

走进大山:家 中国一半 加拿大一半

  “中国女婿”

   1990年的秋天,大山和一个美国乡村乐队到辽宁演出,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吸引了大山,她叫甘霖,担任乐队的组织协调工作。回到北京后的大山,总忘不了 甘霖,最后终于鼓起勇气邀请甘霖出来吃饭,那次,他们聊得很投机。大山觉得和甘霖很谈得来,感觉非常好。3年后,他们走到了一起,组建了家庭。

  由于大山是家喻户晓的“洋笑星”,很多时候都会被一些追星族“围追堵截”。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他们上街的时候,就经常分开走,大概相隔两米远。这样,就算是大山被认出来而遭到“围攻”,甘霖也可以安然无恙。

   而大山在公共场合,基本上也不提妻子,因为她不是搞文艺的,他希望她有一个安静的环境。然而,就是他们发明的“两米逛街法”也会闹出一些笑话来。一次, 夫妻俩逛街,甘霖尾随于后,大山被记者认出,而旁边一个记者对甘霖说:“哎,你是追星族吧。”一句话惹急了甘霖,她脱口而出:“我是他妻子!”

  夫人是中国人,丈母娘家就在北京,大山成家后也多半在北京生活工作,已经算是一个北京人了。在北京,大山是其中的一分子,是街坊邻居的“大山哥们”。但大山同时也是加拿大人,那里有他的父母、兄弟姐妹、好友亲戚。

   大山很少在公众场合谈及自己的太太。对跨国婚姻,中国人通常都会问:会不会有文化隔阂?大山很反感别人缠住“异国”、“冲突”的问题不放。他讲,其实哪 来那么多冲突啊,“又不是结了婚才知道你用筷子我用刀叉”,并且双方都知道对方文化生活背景的不同,有冲突的时候更容易从对方的角度着想。大山甚至觉得自 己与夫人更多的是相似之处。有一次他突然发现夫人在性格、爱好许多方面跟自己的母亲很相似,细一琢磨,自己与岳父也有很多相像的地方。

  “空中飞人”

  爱妻子、爱孩子、爱家,就是大山生活中的写照。每个人 都需要一个港湾,在漂泊累了的时候,家就是最温暖的所在。大山对他的家庭非常在意,他希望能够给家人最大的幸福和安全感。当他的孩子出生后,大山为了避免 外界对家庭生活的打扰,就将中国太太送到了加拿大,开始了新的生活方式:妻子在加拿大照顾孩子,而大山则当起了“空中飞人”,一半时间在中国忙他的事业, 一半时间在加拿大陪家人度过。

  在两个国家里,大山扮演的角色并不相同。在中国,他是公众人物,上街的时候,出现在公共场合的时候,大家会向他要签名、要求跟他 照相。但是大山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暴露在公众前。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或者说,应该有和普通孩子一样的生活。所以,他把孩子送到了加拿大,那里,不会 有人对孩子的混血血统大惊小怪。

  在加拿大,很少有人认识大山,他也乐于享受纯净的家庭生活。接送两个儿子上学放学,是他做父亲最大的幸福。他喜欢跟太太包饺子 吃,连他的母亲也爱上了蘸辣椒的中国饺子。他的爱好是修房子、做面包,“别人修一个浴室只需要两天,我却要做两个星期。我不喜欢把事情当作任务,而要把一 切当作爱好。”他喜欢一天铺一层砖,看看满意了,再去厨房看发酵的面包怎么样了。他的手机和电话在加拿大形同虚设,几年不接电话,身边人也都习惯了,他是 不愿意被打扰的人。他还喜欢酿葡萄酒给家人品尝,觉得酿酒这项工作有一种神秘感。

  在加拿大住久了,大山也会思念北京,渴望回归繁忙。每次安排好中国事务,他便会期待下飞机时的那些亲切感:“走进首都机场,素不相识的人都在对你微笑。进出租车,司机随意地说,‘哟,大山呀,昨儿个电视里还瞧见您呢!’”这个时候,大山总感觉自己回家了。

  “一家之长”

   有人很关心,或者很怀疑,一个加拿大人与一个中国人结婚,会不会不和谐,会不会彼此难沟通,甚至会不会有文化冲突。大山却认为:“婚姻是两个人的结合, 而不是两个国家、民族、两种文化的结合,而任何两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背景。其实,中西方之间的差异并没有分得那么清楚,有些方面,我比她还要中国。”

  1995年7月,大山的儿子睿睿在协和医院出生了。3年以后,甘霖又生了一个女儿,取名叫小懿,大山希望她像她妈妈一样漂亮高雅。一对儿女为这个家庭平添了许多乐趣。

  那段时间大山最高兴的事就是每天回家能看到儿女们的笑脸,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给他们洗澡,一只手托着儿子的头,一只手很利索地洗着,有时洗得高兴,他就干脆跳进浴缸和他一起洗了。

  孩子一天天长大,大山很注重对他们的教育。睿睿4岁时,大山开始让他自己洗碗。每次吃完饭,睿睿就会搬个小板凳,坐在洗碗盆前,认认真真地洗他自己的碗。那碗虽然洗得不是很干净,大人还得重新再洗,可大山认为这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

   睿睿刚上幼儿园时,幼儿园的老师一看是大山的儿子,立马态度就不一样了,大山与甘霖第二天就没让孩子再去那家幼儿园,他们不想让孩子从小就在别人的优待 中生活。后来,大山把妻子和孩子送到加拿大,大山自己则在中国与加拿大之间两边跑。孩子在加拿大上的是法语学校,周围邻居讲的是英语,而大山家里则以汉语 交流为主。

  “幸福之家”

  甘霖是大山的贤内助,1998年,她以中文编辑和指导的身份协助大山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加拿大指南》、“加氏大山”产品系列、《随大山访加拿大》、《捷进英语》等教育节目,相声VCD专集,关于大山的访谈录等等,许多章节的名字都是甘霖敲定的。

  儿子睿睿是大山的骄傲。睿睿是个活泼健康的男孩子,正在上小学五年级,在家时经常英语汉语一起讲。或许大山常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看上去也显得年轻,因此经常有女孩子在大山的个人网站上问他有没有女朋友,大山就逗她们说:“再过两三年,我儿子也要交女朋友了。”

  “大山哥们”

  在宁静的家庭生活中,大山只以邮件与外界沟通,避免被动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主动选择他喜欢的事情,一一去尝试。就像他钟爱的相声,他宁愿选择偶尔去剧场说两段,也不愿当作职业,顶着某个任务,是自己不擅长的内容。

  在加拿大住久了,大山也会思念北京,渴望回归繁忙。每次回中国,他都期待下飞机时的亲切感,走进首都机场,素不相识的人都在对他微笑,进出租车,司机会随意地说:“哟,大山呀,昨儿个电视里还瞧见您呢!”

  这个时候,他总感觉自己回家了。很多人说大山就是他们的街坊邻居,是“大山哥们”,他就像半个北京人,与中国已经完全融为了一体。

  一转眼,大山已经在中国生活了近20年,这令大山自己有时都觉得难以置信:“十几年前,我抱着对中国的一份好奇心来到了这陌生的国度。如今,中国已经成了我第二故乡。”


刘欣:在女儿毕业典礼上的讲话(2009.7.27)

Liu Xin is a native of Zhenjiang, Jiangsu and CCTV International Channel anchor who hosted the State Banquet during Obama's visit to China in November. As a junior English major at Nanjing University, she came under national spotlight after becoming the first Chinese contestant to win the First Prize in the ESU (English-Speaking Union) Public Speaking Competition in London, May 17, 1996.

I recently noticed her from a talk show she hosted and was impressed by her talent. This is her speech as a parents' representative on her daughter's "Commencement" at Oxfordbaby (小牛津), a bilingual kindergarten in Beijing. Interestingly, her speech is also deliberately "bilingual."

刘欣:在女儿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2009.7.27

http://blog.cctv.com/html/77/516277-820353.html



女儿幼儿园毕业了,我作为家长代表有幸做了一个小小的演讲,第一次以这种身份拿着话筒,没说几句我就哽咽了,十几分钟的演讲过程中,我看到不少家长眼圈红了。。。以下是演讲全文: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家长,大家上午好!

我是辛巴班米娜同学的妈妈,今天能够有机会在女儿的毕业典礼上发言,感到非常的荣幸。我知道,我是作为学生家长的代表的身份站在这里,但是我只能代表自己,只是希望我的感想能够引起大家的一些共鸣。

Good morning. I’m the mother of Mina from Simba class. I’m very honored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speak here today.

说实话,我原来并没有觉得幼儿园毕业典礼有多重要,本打算提前就让女儿放假,可是不久前和我远在加拿大的姐姐通话的时候,她对我说,之所以她不打算让她的女儿今年回国度假,就是因为孩子有毕业典礼要参加,时间上不好安排。听完之后,我才开始思考幼儿园毕业典礼的重要性。是啊,虽然是幼儿园,但是这个仪式标志着女儿第一个重要的人生阶段的结束,如果懂英语的话,都会知道,毕业典礼除了‘graduation’之外,更确切的说法,叫’commencement’,也就是开始的意思。所以这不仅是幼儿阶段的结束,更是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所以,我决定米娜应该参加,我也一定要来,孩子的爸爸远在国外,不过我相信如果他能来的话,他一定会和我一起来庆祝女儿这难忘的一天。

Today’s ceremony is a very important ceremony. It marks an end to the early childhood of our kids, and marks the beginning of a new phase in their lives. That’s why we are all here to witness this moment.

我觉得今天这样一个仪式,与其说是为孩子举行的还不如说是为我们家长举行的,因为幼儿园不仅对孩子们是十分重要,对我们家长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所有的人可能都有同样的记忆,送孩子上幼儿园的第一天,你们还记得是什么样的么?早早的起床,满怀期盼却有有几分焦虑的开始给孩子穿衣打扮,也许穿的是刚买的一身衣服,因为你想要让孩子在所有人面前特别的整洁可爱,这样老师会特别喜欢她;孩子却一点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早起,为什么要穿地这么漂亮,为什么爸爸妈妈都有一点紧张,为什么甚至连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跟着忙地团团转。然后,她就会在大家的护送下,来到这个在未来的几年中她会慢慢喜欢上的地方——幼儿园。

大家还记得第一次把孩子留在幼儿园的感受么?是那么地不舍,是那么地不忍心,甚至很焦虑,她会一直哭么?她会老要爸爸妈妈么?她会好好吃饭么?老师会喂她么?尿裤子怎么办?等等等等,可是我们不得不放手,甚至掰开孩子紧紧缠在我们脖子上的小手,然后匆匆地往外走,可是等孩子被老师抱进教室关上门之后,我们又会偷偷地溜回来,趴在窗子上,像做贼一样偷看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不停地哭,我们心里就会特别不忍,然后特别想冲进去,把孩子‘救‘出来。如果孩子不哭了,我们却并不开心,反而会很失落,心想原来孩子离开我们也可以好好的,我们知道养育孩子的目的是有一天他们能够离开我们自立,这一天越早到来越好,可是当孩子刚迈出幼儿园这小小的第一步时,我们就受不了了。唉!

Today’s ceremony is important for us as parents as well. It brings back precious memories, starting from the first day we sent our kids to kindergarten. The pride, the anxiety, the nervousness, and many different feelings mixed together. It was the first step toward their independence and we as parents have to adapt as well.

后面的几年,过的飞快,孩子很快就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不仅没有饿着,还可能长胖,也不那么经常尿裤子,或者爱哭了,可是你不知道她天天在学校干什么,老师教了什么,吃了什么,玩了什么游戏。每天孩子回家的时候,你迫不及待地把她搂在怀里,亲亲她小脸,问他幼儿园好玩么,她会说好玩,可是你再问她一天都干吗了,她会瞪着大眼睛,什么也说不出来。然后你就会很茫然,交了那么多学费,每天孩子在幼儿园有进步么你无从知道。直到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孩子嘴里在唱着你没有教过的儿歌,会冒英语单词,甚至用英语数数,念儿歌,会画你没有教过的东西,会想吃你没有做过的食物,更会不经意地叫你老师。你会很惊喜,甚至有些嫉妒老师,不过你可以放心了,孩子在幼儿园是有收获的。每天一点点,几年后,他们会大变样,成了懂事的大姑娘和大小伙!

The kindergarten has been the second home for our daughters and sons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Gradually, they learned different things, made new friends and their horizon has been expanding. We are constantly pleasantly surprised by the progress they have made.

其实,作为米娜的家长,我的代表性有限,因为女儿去年才从别的幼儿园转到小牛津,总共上了十个月左右的时间。但是,我很高兴自己选择了这里,因为这里的老师对孩子们的关爱,所有同学对米娜的友谊,甚至同学家长之间的友好,带给我和孩子们很多快乐。我的小儿子会一直在这里上下去,我还会常回来,我会向朋友推荐这里,也会继续期待每天放学后在学校门口举行的家长恳谈会,一些很重要的育儿信息都是在这里得到传播的哦!而且,我们不少家长也成了很好的朋友,如果我们的孩子进的是同一所小学的话,我们甚至相约他们应该在同一个班,希望他们会成为一生的好朋友!!

Although Mina’s time is Oxfordbaby is relatively short, I feel like we’ve been here for a long time. The friendliness of the kids and teachers here has made it possible. I will cherish the friendship and I’m sure Mina will too. The friends she has made here hopefully will stay life-time friends.

作为家长,今天我要做一些小小的检讨,因为自己没有做地最好,有时因为自己想偷懒,导致孩子迟到;或者心里有点烦,敷衍孩子;或者不上心,没有看孩子的书包,不知道老师需要什么配合,孩子需要做什么作业;有多少次,我打开孩子的书包,发现她的作业没有做,发现每周老师的总结本和从学校带回来的作品已经堆了一堆,于是十分地内疚,恶补一下。孩子,对不起,妈妈有时心有余力不足,等你上小学了,妈妈一定作的更好,我保证!

As parents, it’s also the time for us to reflect on our performance for the past few years. Some of us have done well, some of us could have done better, and I think I belong to the first category, but there’s also the possibility that I belong to the latter. No problem, I will keep trying!

回想起来,幼儿园的这几年,孩子有了很大的变化,每一个家长都可以列出一场串自己特别骄傲的理由。孩子们做的算数,画的画,写的字,背的诗,说的英语,跳的舞,问的问题等等等等,他们学到了很多东西,受到了很多照顾,他们很幸运,有许多爱他们的老师,有小牛津这个充满爱的环境,他们的幼儿园生涯十分的成功。

所以在这里我要代表所有的家长感谢小牛津幼儿园,首先要感谢董事长女士,然后要感谢园长李老师和园长助理,为整个幼儿园的顺利运作日日操劳,不分巨细。Danny老师身怀六甲还忙上忙下,我们都很心疼。谢谢你们!

然后我要谢谢女儿班里所有老师们,要代表所有的家长感谢所有毕业班的老师们,他们直接地关心照顾着我们的宝贝们,十分的负责,十分地辛苦,感谢你们!

然后我要感谢所有的外教,他们给孩子们的影响同样非常的重要。

In all, I would like to use this opportunity to thank all the teachers who have been working very hard. Heart-felt thanks especially to all the foreign teachers. Your love and patience helped our daughters and sons enjoy their days here in Oxfordbaby and prepared them for their school days ahead. Thank you!

然后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名字的、在幕后为孩子服务的老师们,包括医生老师,班车司机老师,夜班老师,厨师老师,保洁老师,门卫老师,等等等等,这里我建议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向所有的为了我们的孩子付出辛勤劳动和充满爱心的老师们表示感谢!幸苦了!

最后,衷心地祝贺所有的同学都以最优秀的成绩从幼儿园毕业了。你们是最棒的!

Kids you made it and you are the best! Congratulations! (End)

刘欣:我为奥巴马作主持 (2009.11.18)

http://blog.cctv.com/html/77/516277-1030286.html

访谈视频:http://blog.cctv.com/html/77/516277-1032780.html

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经历,作为胡主席招待奥巴马总统晚宴的伴宴演出的主持,我为中美两国的交流和友谊出了小小的一份力。其间我亲眼目睹了中美两国最高领导人的风采,更有幸受到了奥巴马总统和胡锦涛主席亲切的慰问和接见。

真实的奥巴马总统比印象中的还要帅气,非常的和蔼,他和所有前排的演员一一握手致意,特别是对参加演出的青年大学生们格外的关注,学生们也非常地兴奋,欢呼雀跃,纷纷和他握手,向他发出问候和祝福。奥巴马此次访问中对中美青年之间的交流的扩大十分重视,这一点在晚宴的现场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我介绍中美大学生合唱团将带来当晚最后一个节目时,几十名来自两国的青年人开始上场,我明显地感觉到现场的来宾也跟着兴奋起来,大学生们充满朝气的精神面貌和本色的表演把晚宴气氛推向了高潮。他们的一次又一次的热烈鼓掌和欢呼也使整个金色大厅沸腾了。上台之后,奥巴马总统和所有够得到的大学生们如老友般的握手致意,还特别问起了站在前排的一位美国女学生来自哪里,并让随行的工作人员记下了她的名字。

国务卿希拉里也十分的有风度。站在台上,我和主桌的主宾间大概有二十米的距离,所以我可以清楚地看到所有主宾的表情。和别人不一样,希拉里从不去翻阅节目单,而是十分专注地听我说,每一次我说完英文,她都会表示肯定地点点头,仿佛让我看到她完全听懂了我的意思。所以后来每一段解说词说完,我甚至都会下意识地朝她那里看一眼再下场。

为了这次节目的成功,所有的人都付出了非常多的心血,我们的节目经过了四次彩排,前后顺序也几作调整,使整体的搭配达到最佳的效果。我的主持词也是九易其稿,中英文每一个词都经过了斟酌,并且要通过中办和外交部的层层审核。因为这是国家最高层面的活动,容不得半点差错。

为了这场活动,我也作出了最大的努力,动员了所有能调动的资源,包括家人,朋友,同事,还有很多其他人。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不可能在台上有最佳的状态。为了找到一件合适的旗袍,我特地飞去上海,在朋友的介绍下找到了上海瀚艺旗袍店。店里92岁的老师傅和经理特地为我加班加点,以最好的手艺最快的速度赶制除了照片中的那件蓝色旗袍,他们的精湛技艺也为国宴添了彩!

为了帮我顺利地找到需要的服装,我的好友从老家坐火车感到上海,她已退休的父亲为她去买了往返火车票,她说,老人十分乐意跑腿,目的只有一个——为了中美两国之间的友谊!

Pics


1. 2009年11月17日晚 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












7. My assistant Xiaomao, without whom it would have been very difficult...


8. With the handsome boys of the Oriental Gallantry Ensemble


9. With Mr. Chu Yibing, who lead a cello ensemble to present Ave Maria by J. S. Bach and You & I by Stevie Wonder


10. Auld Lang Syne


11. Celebrating a successful show!

第四次陈江会波澜不惊

http://www.infzm.com/content/39243

此次两岸两会选择台中作为会议举行地,似乎也为台湾蓝绿势力消长,作了一次水温测试检验。众所周知,浊水溪是台湾“北蓝南绿”政治版块的天然分界 线,台中市位于浊水溪北岸不远,正处在蓝绿分界的前沿位置。再者,台中市的地方执政首长(胡志强)隶属国民党籍,台湾当局可能认为,在行政资源使用的方便 性和指令下达的灵活性方面,台中似与台北不相上下,不致发生在绿色执政县市对“中央”命令阳奉阴违、指挥不动的情事。

可以分析得出,地点定在台中,一方面显现当局对台中的政治安定性有把握,另一方面,当局也似乎确信,即使在台中爆发大规模群众事件,也不至于演变成 土崩鱼烂不可收拾的局面。追溯历史纪录,从1970年代台湾“党外”异议运动开始活跃以来,台中从不曾发生大规模群众暴动事件。

据说民进党动员了近十万人上街抗议,这个数字是否准确先不论,可以预想的是,民进党肯定会把举办陈江会的台中,当成是泛绿阵营对国民党反守为攻的一 个桥头堡,会趁着县市长胜选余威,凝聚绿营政治能量,以台中为滩头阵地,朝台湾北部发起攻击,期待能为一年后台湾“五大都会”,及2012年领导人大选预 作布置。

中国高铁“和谐号”前传

http://news.163.com/special/00012Q9L/gaotie091229.html

 12月26日,京广高速铁路武广段开通运营,首列“和谐号”列车从武汉出发到达广州仅历时2小时46分钟,平均运营速度达341公里,标志着中国步入高速铁路新时代。但是,世界第一的行驶速度背后,却是一部曲折而又耐人寻味的中国高铁发展史。

温家宝专访实录(2009.12.27)

http://www.news.cn/xhwzb20091227_wz.htm

'I (finally) do': Couple squeeze in a wedding at long last - after having TEN children in 12 years

By Liz Hull
Last updated at 8:44 AM on 28th August 2009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209432/Couple-finally-squeeze-wedding--having-TEN-children-12-years.html

Being pregnant is not usually the best state in which to get married.

So after having ten children in just 12 years, Rachael Savory could not be blamed for putting off her big day again and again and again.

But now - 14 years after they became engaged - she and Jay Wong have finally married.

Rachael and Jason Wong with their children (left to right) Robyn, Molly, Olivia, Riley, Tyler, Jasmine, Kai, Logan (being held by his father), Izabella and Cody

Happy family: Rachael and Jason Wong with their children (left to right) Robyn, Molly, Olivia, Riley, Tyler, Jasmine, Kai, Logan (being held by his father), Izabella and Cody

Naturally, their six daughters and four sons - aged from 22 months to 14 years - were bridesmaids and page boys at the ceremony.

'It was a really emotional day and everyone was in tears when the kids walked in,' said Mrs Wong.

'We put them in pairs - the eldest with the youngest and so on and they walked in front of me holding hands.

'It was the most perfect day. I feel complete now - like a proper family.'

Mrs Wong, 35, met her husband at the casino in which she was working as a croupier and they soon hit it off. In a little over a year she gave birth to their twin girls, Jasmine and Olivia, and Mr Wong, 37, proposed.

'The girls weren't planned and it was a huge shock to find out we were expecting twins,' said Mrs Wong, from Prescot on Merseyside.

'I didn't dare tell my mum until I was five months gone. We were so happy when the twins came along and I couldn't wait to start planning the wedding.'

The couple, who were living in a cramped two-bedroom flat, set a date for June 1996 but then realised they should spend their savings on a bigger home instead.

Gather round: Rachael and Jay Wong are joined by their brood of ten children at the family home

Dream come true: The Wongs kept delaying their wedding because Rachael kept getting pregnant

They rescheduled for June 1998 but Mrs Wong was soon expecting and their plans were put on hold. Their third daughter, Robyn, now 11, was born in February 1998 followed by Molly, ten, in January 1999.

A fifth daughter, Tyler, eight, arrived in September 2000 and despite the size of their family they decided to try for a son.

They had their wish when Kai, seven, was born in April 2002.

Mrs Wong said: 'We didn't want him to be outnumbered by the girls. So we put the wedding off again to try for a baby brother for Kai.'

Their luck was in and Cody, five, was born in June 2004 followed by a third boy, Logan, four, in May 2005.

By now Mrs Wong had had enough and tried to persuade her husband to have a vasectomy so she could have her dream wedding.

The chef was unable to go through with the procedure however and Mrs Wong became pregnant again with Izabella, who was born in September 2006.

Mr Wong had the vasectomy a few months later but not before a tenth and last pregnancy which saw the birth of Riley, in October 2007.

Finally Mrs Wong was able to resume planning for her big day, even though with such a large family money was tight.

With the help of her friends she managed to arrange a wedding for £2,500 and even dropped four dress sizes, from 20 to 12, for the wedding, which took place on June 20.

Mr Wong said: 'I'll never forget how amazing Rachael looked on our wedding day. We have ups and downs like all couples.

'But the kids are great and me and Rachael are more in love today than ever.' His wife said: 'Neither of us are from big families and we definitely didn't plan it this way.

But we wouldn't change it for anything. 'I do get broody when I see babies, I just love being pregnant, but I know that's it now and I can look forward to having lots of grandchildren.'

Monday, December 28, 2009

中国电影 最好的时光来了

作者: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刘子超 特约撰稿 韩天
发自北京 2009-12-21 17:17:56

http://www.infzm.com/content/38968

"仅仅10年之前,中国电影产业还处在寒冬之中,在全球电影业滑坡的今天,中国电影却被寄予了厚望"

"按照规律,当经济危机来临时,影视业一般不降反升。“还有什么比跑进电影院里,找寻两个小时逃避现实更便宜的娱乐?”“银幕上的花团锦簇、悲欢离合的故事、寻梦,也是大家发泄喜怒哀乐的最佳场所”"

11月20日,2009年的内地贺岁档就拉开了序幕。这个业界公认的黄金档期将持续到2010年2月20日,长达93天,为1997年内地正式出现“贺岁档”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

在93天的时间里,有50余部电影先后上映,远超去年27部的数量,几乎两天就有一部新片。其中包括了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陈可辛的《十月围城》等片。北京新影联院线副总经理高军放言:“2010年贺岁档票房达到20亿没问题!”而仅在2009年同期,这个数字还为14.7亿,2008年则为 9.47亿。

在过去5年中,中国电影票房始终以每年20%-35%的速度递增。2009年全国新建影院数目更突破110家,新银幕数突破600张,平均每天就有1.64块银幕诞生。

2009年,全国电影票房预计可达到53-58亿,比2008年增长28.5%,连续4年以25%以上的速率递增。而到2010年,全国票房预计可达70亿,有望进入世界前十。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说:“10年之内,中国电影票房将达300亿,中国电影的关联产业收入将超过1000亿。”

业界广为流传的一个段子是,4年前,当一份中国电影市场收入预计是41亿人民币的数据报告送到新闻集团董事长默多克手中时,这位传媒大亨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41亿元?这么少?”

“要谈未来10年300亿的总票房,先要实现中国电影的银幕片数达到2万张,加大电影院硬件设施的投入,”民营电影公司保利博纳的董事长于冬说,“目前我国电影银幕的总片数还不到5000张,而美国现在已经达到4万张,可以说中国电影市场相当于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

于是中国电影出现了这样一个现实:大量拍出来的电影没能进入电影院。2009年,能够进入电影院上映的国产片只有83部。2008年,406部国产片中上映的也只有80部左右。这一现象已经持续多年,2007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是402和80,2006年则为330和90。

目前,国内制作、发行、院线的票房分成是4:2:4,这意味着票房要比投资高3倍才能算是赚钱。一部大片如果真的投资两三个亿,那么即使国内的票房收入超过《泰坦尼克》的3.5亿,也未必就能够赚回成本。

Sunday, December 27, 2009

China Hunts for Art Treasures in U.S. Museums

http://www.nytimes.com/2009/12/17/world/asia/17china.html?_r=1&partner=rssnyt&emc=rss&pagewanted=print

December 17, 2009
Uneasy Engagement
China Hunts for Art Treasures in U.S. Museums
By ANDREW JACOBS

China’s “treasure hunting team” descended o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in New York last week, and James C.Y. Watt, the patrician head of Asian art, braced for a confrontation.

For the past two weeks, the deleg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experts has swept through American institutions, seeking to reclaim items once ensconced at the Old Summer Palace in Beijing, which wa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richly appointed imperial residences until British and French troops plundered it in 1860.

With a crew from China’s national broadcaster filming the visit, the Chinese fired off questions about the provenance of objects on display, and when it came to a collection of jade pieces, they requested documentation to show that the pieces had been acquired legally.

Vasily Kandinsky (1866-1944) @ Guggenheim

September 18, 2009–January 13, 2010

Pioneer of abstract art and eminent aesthetic theorist, Vasily Kandinsky (b. 1866, Moscow; d. 1944, Neuilly-sur-Seine, France) broke new ground in painting in the first decad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is seminal pre–World War I treatise Über das Geistige in der Kunst (On the Spiritual in Art), published in Munich in December 1911, lays out his program for developing an art independent of one’s observations of the external world. In this and other texts, as well as his art, Kandinsky strove to use abstraction to give painting the freedom from nature that he admired in music. His discovery of a new subject matter based solely on the artist’s “inner necessity” occupied him throughout his life.

Kandinsky is a central 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His works not only represent a part of the core and essence of the collection, but also helped to inspire the creation of the building. In 1929, Solomon R. Guggenheim began collecting Kandinsky’s canvases under the advisement of artist Hilla Rebay. Ten years later, their enthusiasm for the artist’s paintings, among those of others exhibiting nonobjectivity—a style of abstraction with no ties to the observable world—led them to open the Museum of Non-Objective Painting in New York. Later, Frank Lloyd Wright was commissioned in 1943 to design what has become one of the architect’s greatest masterpieces, which opened in 1959 as 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Though Kandinsky is known for an abstraction that expressed his inner nature and Wright for his advancement of an organic architecture connected to the natural world, both advocated a spiritual,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life. During the museum’s fiftieth-anniversary year, the landmark building is filled with the canvases that encouraged its inception.

Kandinsky draws from the three largest public holdings of the artist’s work—that of the Guggenheim Museum; the Centre Pompidou, Paris; and the Städtische Galerie im Lenbachhaus, Munich—as well as renowned institutions and private collections to bring together nearly one hundred paintings dating from 1902 to 1942. Complemented by more than sixty works on paper from the collections of the Guggenheim and the Hilla von Rebay Foundation, this retrospective retraces the painter’s oeuvre, focusing on key events that informed his life and work. Marked by two world wars and the 1917 Russian Revolution, Kandinsky’s abstraction did not develop in unworldly detachment; rather, this exhibition, the first full-scale retrospective of his career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1985, reveals the complex background to his artistic advancement.

This exhibition is curated by Tracey Bashkoff,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New York; Christian Derouet, Centre Pompidou, Paris; and Annegret Hoberg, Städtische Galerie im Lenbachhaus, Munich

Saturday, December 26, 2009

国进民退:激荡2009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谢鹏
发自北京 2009-12-23 22:54:55

http://www.infzm.com/content/39154

5年前媒体这么评价当时的宏观调控:改革依然气宇轩昂,但已不再像《春天里的故事》那样温情脉脉。这句话同样适用于2009年。

国有山东钢铁重组赢利民营日照钢铁。很多国进民退事例是不公平竞争的结果 图/CFP


宿命?

“就算铁本5年前没死,也活不过2009年。”

这是钢铁圈目前流传甚广的一个说法。2004年,戴国芳创办的铁本钢铁项目,在当年抑制投资的宏观调控中被当做杀一儆百的案例叫停。

张志祥的建龙集团在2004年被称为铁本第二,尽管没落到戴国芳蹲监狱的下场,但他的一个巨型钢铁项目被要求停工配合宏观调控。

然而5年后,已成为中国第二大民营钢铁企业的建龙集团以另一种方式走进舆论的漩涡。

2009年7月,建龙集团将控股国企长春通钢集团的消息引发了通钢职工反对,张志祥派到通钢的总经理陈国君被活活打死,重组被迫终止。建龙还不得不许诺,永不介入通钢重组。

2004与2009,都是政府大挥有形之手的年份。2004年是要抑制投资,防止经济过热。2009年是要鼓励投资,保持经济增长。2004年,曾两次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的华裔经济学家杨小凯去世。他提出的中国后发劣势问题和渐进式改革的成本问题,在中国引发热议。2009年,首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辞世,他信奉和传播的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遭受质疑。

如果让张志祥选的话,他很可能会选择2004年而不是2009年。

2004年时,地方政府是瞧得上民企的。戴国芳被刑拘时,希望保住铁本项目进而保住投资保住政绩的常州市委书记范燕青被党内严重警告。

但2009年,宏观调控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从5年前的逼着不让投资,到今天的催着赶快投资,有钱了的地方政府更加青睐来自国企特别是央企的投资,民企陷入集体失意。

作为拉动经济复苏的重点投资行业,钢铁业里的失意人不只张志祥。

2009年,在山东省政府主导下,盈利的民企日照钢铁被国企山东钢铁吞并。这次并购被业界看做是“小鱼吃大鱼”。尽管日照钢铁掌门杜双华依然在新公司里拥有巨大的话语权,但他已经从企业的拥有者变成了一个租赁者。

面对历史同样感到无力的还包括玩飞机的那几个民企潮人。

最倒霉的当属东星航空创办人兰世立。他肯定还记得,2004年民航总局颁布《国内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试行)》后,东星和奥凯、鹰联、吉祥、春秋等民营航空公司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繁华景象。

刚成立时抗住了几大国有航空公司联合打压的兰世立,最终没能熬过经济寒冬,被获得数十亿元注资的国航收编。其他几家要么停航,要么转型做货运,只剩下春秋航空老板王正华蜗居上海市场,靠过苦日子坚持着,还得用嫉妒的眼光看着东方航空和上海航空两个亏损大户获得注资并合并。对他来说,接下来的竞争将更激烈。

2004年,宁高宁刚刚主政中粮,便收购了曾经号称中国最大民营企业集团德隆控股的上市公司新疆屯河,一举成为国内最大的番茄酱生产和出口企业。5 年后的今天,中粮吃下了蒙牛乳业,宁高宁离他的全产业链计划越来越近,还会有更多的民营企业被吸附到这个央企大鳄的产业链上来。

就在2008年9月的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还担心央企在经济危机中“过不去”,害怕国资委成立以来央企积累的所有光环在朝夕之间被金融海啸卷走。

但央企都来不及深切的感受冬天,就开始享受春天般的好政策了。

自发而系统的国进运动

即将过去的2009年,注定将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荡起一朵绚烂的浪花。它不仅仅是人民共和国60岁的特殊年份,更是新中国首次在经济领域的自我大救赎之年。

这一年,两年共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资金开始进入经济体,其中的大部分流入地方政府和国企。

同时,中央政府要求其控制的金融机构开闸放贷以刺激经济复苏。为了避免可能的呆坏账,银行本能地跟着政府和大项目走。

今年出自金融机构的近10万亿元贷款主要是贷给了各级政府和国有大企业,以及拥有国家项目的企业。大量民营中小企业贷款日益艰难。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挤出效应”。

对于这一挤出效应是否放大成了整个经济体的“国进民退”现象,政商两界看法不一。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和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都表示,不存在国进民退的问题。而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和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顾问保育钧却公开质疑国进民退的合理性,呼吁为给中国经济留下几条鲶鱼。

经济学家也分成了两派观点。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认为这是暂时现象,未来国有比重还是将下降。吴敬琏则警示说,这不是好情况。这位长者曾担心中国会滑向权贵资本主义时代。

这是一场没有红头文件的自发的而又系统性的国进运动。在这场经济刺激大戏中,“铁公鸡”(铁路、公路和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主要的投资战场。

往年,各地都会出现民营公路大王,比如被抓的上海公路大王张荣坤。公路建设领域成为了官商勾结大案的一个重灾区。不过在今年这场投资大战中,不差钱的地方政府已经没有必要跟往年一样屈身去借助民间资本的力量了。

江西省一个中部地区的地级市市长就对本报记者放过豪言:我们是发了金融危机的财,拿到了很多政府刺激经济的预算,以前要搞“铁公鸡”建设,只能求着民企。

山西省政府有钱之后,更是大刀阔斧地对全省煤矿进行整合。

硬气起来的不仅仅是地方政府,拿到巨额投资资金的国有企业更是财大气粗,风头盖过了往年牛气冲天的地产业大佬们。

2009年几场大的土地拍卖中,央企保利地产击败万科,拿下重庆地王,随后更是连夺南京、苏州、成都和长春地王宝座。

非央企的国企也表现不俗。上海绿地集团成为上海单价地王后,还转战北京取得了北京大兴地王的称号。

甚至一些主营业务不是房地产的国企,也大举进入这个被公认为资本密集型但利润率很高的行业。

今年6月,在对北京广渠门一地块的拍卖中,央企中化集团控制的一家投资公司以40.6亿元的高价拿下,楼面地价超过1.6万,成为当时北京的新“地王”。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在进拍卖会会场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这家公司,在跟他们攀谈过程中,对方称自己是小公司。拍卖结束后,潘石屹走过去冲着对方竖起大拇指,“哥们,你牛”。

2009年颁布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甚至列出了具体的国企名字和要开展的并购重组计划。

例如,汽车产业振兴规划提出要重点支持国有的“三大三小”(中国一汽、东风汽车、上海汽车三大轿车基地。北京吉普、天汽、广州三个小型轿车基地)”;船舶工业规划也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两个龙头企业”——中国船舶和中船重工。

而在钢铁产业振兴规划里,更是将“推进鞍本与攀钢、东北特钢,宝钢与包钢、宁波钢铁等跨地区的重组,推进天津钢管与天铁、天钢、天津冶金公司,太钢与省内钢铁企业等区域内的重组”这样的具体操作路径写入其中。

这种罕见的“对号入座”式的产业政策,变成了银行贷款投向的指挥棒。

国企市场化改革进退之辩

建国以来,国企改革先后经历了1949年开始的私有经济和买办资本国有和集体化改制;1978年开始的扩权让利为重点,实行企业利润留成制度,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的改革;1984年开始的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为重点;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改革。1992年开始的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转化企业经营机制,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的改革;2002年开始的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实行政资分开,推进企业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的改革。

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国企和民企两种所有制的关系开始发生微妙变化。

一方面,效率提升后的国企逐渐成为政府庞大财政支出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参与国际竞争的压力增大。与此同时,随着外资进入国内市场,中国企业面对愈来愈多的跨国企业竞争。

于是,国家急于培育一批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大企业,国企显然是比民企更好的培养对象。

这种市场化改革的转向,最集中体现在“非公36条”的命运上。

2005年2月25日国务院正式发布“非公36条”。这是共和国成立56年间,第一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发布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其中第一次明确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垄断行业和领域。

但2006年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就表示,“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7大行业由国资绝对控制,这等于给非公36条泼了盆冷水。

此后,非公36条的具体落实政策迟迟没有出台,该文件4年多的时光在务虚中流走。

不过,让国资委意料不到的是,随着央企的做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在国资委成立之初就被作为引导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指挥棒”开始失灵。

为“保八”而采取的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大国企的资金空前充裕,缺乏合适的资金投资方向导致央企大量进入并非自身主营的房地产行业,不断刷新国内城市“地王”纪录。

资料显示,当前国资委分管的136家央企中,逾七成企业涉足房地产业。地方国企在今年上半年全国主要城市成交总价排行前10名的高价地块中,有60%是由国资背景的企业获得。

这显然违背了国资委这两年设定的央企改革方向:剥离辅业,重组兼并,整体上市。

由于国家在刺激经济中严重依赖央企,导致央企们和国资委谈判的筹码越来越大,相互之间的博弈加剧。李荣融提到的2010年国资委工作重点上,已经没有了剥离辅业的说法,因为这种剥离等于让国企退出这一年来刚进入的领域。

这场轰轰烈烈的国进运动,加大了经济结构转型的成本,促成了新一轮呆坏账的潜在风险。这场在大政府思路下,依靠国企保障经济增长的策略,让中国业已存在的经济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今后调整的难度更大。

政府每一次对经济的深度干预,都会将一部分人赶出实体经济领域。2004年的宏观调控,让很多企业走向了股市。2008年之前,中国股市的疯狂冲击着那些多年默默深耕实业的企业家,雅戈尔等很多民营企业进入股市炒股,美其名曰的股权投资,最终伴随中国股市的转熊而损失惨重。

在即将过去的2009年,地产业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家涉足颇多的领域,大小老板们疯狂投资房市。特别是那些被迫重组的煤老板们,纷纷组团进京买房,间接推高了中国房价。

还有一些企业家趁着中国大小非流通股东减持税收政策的不明晰,趁机大幅度减持原始股。他们包括福建首富陈发树和巨人掌门人史玉柱,对他们来说,没有比手握现金更让心里踏实的了。而更多的民营老板们,则在茫然中寻找着突围的方向。

5年前媒体这么评价当时的宏观调控:改革依然气宇轩昂,但已不再像《春天的故事》那样温情脉脉。这句话同样适用于2009年。

华尔街依然强大

作者: 朱伟一
2009-02-04 20:51:16

http://www.infzm.com/content/23353

"2008年年底,华尔街一边吃救济,一边大发奖金。奥巴马批评了华尔街,华尔街虽不反驳,但是奖金也不退,这等于又给了奥巴马一记响亮的耳光"

华尔街人爱发奖金,一发奖金就成了超级男人,不行都行——华尔街老大几乎清一色的爷们。2008年美国金融界风雨飘摇,噩耗不断,但年底华尔街大发奖金,共发出184亿美元的年终奖,虽较2007年的329亿美元下降了44%,但仍然相当于2004年的水平,而且奖金的实际下降额只有36.7%—— 因为大量裁员(华尔街人对自己的同类也行虎狼之道),分钱的人也少了,2008年,华尔街的从业人员人均分得112000美元的年终奖。

华尔街一贯标榜自己是业绩与报酬挂钩,可他们2008年的业绩并不好。2008年,华尔街的金融机构亏损了350亿美元,是2007年亏损额的三倍。都说败军之将不足言勇,但华尔街就是不信这个邪——其他地方的资本市场也大致如此。华尔街的老大们还有一条理由,说是多发奖金是为了留住人才。这条理由同样站不住脚。美国金融系统和美国经济被华尔街的那些“人才”弄得万劫不复,这样的人才少一点有什么不好?中国愿意去华尔街人才市场抄底,就让中国去抄好了。

华尔街发奖金让奥巴马很难堪。奥巴马在其就职演说中大谈责任,说是“每个美国人都应该认识到,对自己有责任,对国家有责任,对世界也有责任”。奥巴马还表扬了那些主动少拿钱的人,“那些无私的工人们宁愿自己的工时少些,也不愿意朋友们失去工作”。说得多好啊!很有伟大领袖谆谆教导的意思。可这边奥巴马话音未落,那边就大发奖金。华尔街不理睬奥巴马,其中美林的气焰最为嚣张——奥巴马白宫装修的经费不过15万美元,美林前老总赛恩装修办公室便用去 120万美元。

奥巴马本来是在帮助华尔街和稀泥。在就职演说中,奥巴马对金融危机根源的解释是:“我们的经济被严重消弱,其原因是某些人的贪婪和不负责任,但也是我们的集体之过,我们没有做出艰难的选择,没有为迎接新时代的到来而为国家作好准备”。对于华尔街的罪恶,奥巴马可以说是轻描淡写,还谈什么“集体之过”。实事求是地说,在资本市场这个地方,平民百姓是没有多少选择余地的,奥巴马大谈集体责任,就是在帮助华尔街转移人们的视线,还在忙前忙后,让国会多为华尔街拨些救援款。奥巴马如此呕心沥血,金融老大们至少应该配合一下才是。

他们不配合,给自己大发奖金,打了奥巴马一记响亮的耳光,如果他再保持沉默,那就是自己打自己耳光了。奥巴马终于发怒了,指责华尔街发钱是“可耻的,很不负责任的”。国会的民主党议员中也有人表态,要求华尔街将拿回家的奖金再吐出来。不过,同样的话,要是由奥巴马来说就更好了。华尔街一边吃救济,拿着纳税人的血汗钱,一边给自己大发奖金,奥巴马应该明确要求华尔街将奖金吐出来才对。2月1日,《纽约时报》登载了一篇专栏文章,题目是《肥猫,吐出你的不义之财》。这是美国主流媒体向华尔街打响的第一枪。作者就指出,仅仅批评是不够的,“需要一到三个特别检察官”来追查年终奖一事。

面对华尔街的猖狂,奥巴马为什么缩手缩脚?布什总统对华尔街放任自流情有可原,二战之后,共和党总统与大资本家亲如一家。但民主党传统上与劳工走得还是很近的。更何况,奥巴马内心深处应该是一位自由派人士。你看,他刚一上台,便要求一年之内关闭美国的海外监狱,废止酷刑、允许各州比联邦政府更严格地限制汽车尾气排放量、恢复美国对外国计划生育的援助。这些都是自由派的行动纲领的一部分,也有助于全球环保和世界的和谐发展。自由派对资本市场通常持怀疑态度的多。还有,奥巴马是写书发的财——两本畅销书为他进帐数百万美元。换言之,奥巴马是靠文字和思想发的财,对资本市场不会有太深厚的感情。可是在华尔街的问题上,奥巴马为什么就畏难情绪很大?

原因很简单,大选中奥巴马拿了华尔街的很多政治捐款。总不能一只手拿钱,同时伸出另一只手打人。被逼急了,华尔街还可能反戈一击,要求奥巴马退回政治捐款,他怎么办?奥巴马可以辩称,奖金与政治捐款是两回事。但华尔街会说,没有高额奖金,哪来的钱给你政治捐款?拿了人家的钱就没有办法了。华尔街的报复心很强,得罪了他们日子不好过。华尔街出来的一位部长曾经警告过克林顿,得罪了华尔街就不要想当总统。

华尔街如此肆无忌惮,奥巴马有不可推脱的责任。他任命的财政部长盖特纳和证交会主席夏皮罗都是华尔街的人。新任财政部长还有漏税的“前科”。漏税与年终奖相比,哪一个问题更严重?盖特纳如何能够理直气壮地批评华尔街?证交会的女主席夏皮罗,在证券自我监管机构的数百万美元的薪酬拿了好几年——资金来自华尔街金融机构的会费,华尔街过去对老太太是春天一般温暖,她如何能翻脸不认人,对待华尔街像寒冬一样严酷?做不到啊!如此一来,华尔街的那些人难免有恃无恐,觉得虽有金融危机,一切仍然在他们的掌控之中。

奥巴马的“责任”之说也有问题。强调“责任”也就是强调自觉,这话华尔街爱听,资本市场的所谓“自我监管”就是以自我约束为基础的。金融危机已证明,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管不灵。

华尔街太强大。但历史上不是这样的,历史上美国总统对华尔街很强势。美国公认的四位伟大总统是华盛顿、杰弗逊、林肯和老罗斯福,他们的巨大头像已经被刻在了山岗的岩石上。华盛顿和杰弗逊对华尔街没有什么成见——他们当总统的时候,还没有华尔街。但林肯和老罗斯福的态度很清楚,两人对华尔街都深恶痛绝。老罗斯福称华尔街的人是些“富甲天下的恶人”,林肯对华尔街更是满腔怒火。南北战争期间他说过,“现在这种时候,华尔街那帮人还在赌黄金,你说他们是什么人?按我的意思,请他们一人吃一颗子弹,把他们的魔鬼脑袋打飞。”据说奥巴马崇拜林肯,酷爱林肯的名章名篇,但林肯痛斥华尔街的话,奥巴马怕是说不出来。不过,直到1988年总统大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杜卡基斯还在与华尔街抗争,称华尔街是“垄断的游戏和特权政治”。美国总统向华尔街点头哈腰,是克林顿开风气之先。

华尔街今天依然强大。奥巴马批评了华尔街,华尔街虽不反驳,但是奖金也不退。这等于又给了奥巴马一记响亮的耳光。美国总统尚且如此,其他人就更敢怒不敢言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基金在美国的金融机构中也有投资,也算是华尔街的一个小东家了,但乱发奖金一事,中国的主权基金也没有什么公开的表示。为什么呢?还是因为华尔街很强大。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说是华尔街人聪明,钻了法律的空子,拿了钱也叫你没有办法。恐怕不是。奥巴马真要想管,办法有的是。纽约州检察长就给美林的前老总发了传票,要他解释一下奖金的事情。多行不义必自毙,子故待之。华尔街如此不知进退,是否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很难说。中国崇拜华尔街的人就很多,金融危机之后还愿意重走一次华尔街的道路。华尔街也准备转战中国,帮助中国朋友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兼职教授)

一个老华尔街人的失业记——危机中纽约中产阶级的生活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韦黎兵
发自纽约 2009-08-05 21:43:54

http://www.infzm.com/content/32478/0

■“危机中的美国”系列观察之一

"在金融危机和财政危机的双重压力下,失业笼罩着纽约的中产阶级。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了艰难的调整。"


表面的繁荣

"旅游业的繁荣,正是金融危机的一个侧面反映。"

从一个初来乍到者的眼光,世界金融危机爆发近一年后,这个危机源头——纽约曼哈顿华尔街地区的大街上,还根本看不到危机的影子。

纽交所旁边的路口,成群结队的游客拥在路口四处张望、照相、嬉闹,身穿西装、各种肤色的华尔街白领们熟视无睹地匆匆经过。旁边,一个即将表演的乐队将路边围出一块场地,正在准备彩排。华尔街狭窄的街道被挤得满满的。

不远处世贸中心遗址上,吊车和机器在轰鸣——纽约市经过市民投票,正准备在遗址上新建一个博物馆——众多游人们则在旁边排着队准备参观,或者嘻嘻哈哈地在照相——美国人8年前曾经的愤怒、悲痛,已成为自己和世界各地而来游客们的新谈资和景点。

往南,华尔街那头象征着美国股市和经济的奔牛塑像四周,围满了照相的游客。再往南曼哈顿岛南端的码头上,等待游船的游客排成了几百米的长队,自由女神像在远处岛上遥遥可望。

无论在华尔街,还是在第五大道这些曼哈顿最著名的商业区,或者在百老汇剧院的门口,表面的繁荣热闹依旧引人入胜。

但是,这些只是表象。旅游业的繁荣,正是金融危机另一个侧面的反映。

危机之后,巨大折扣和优惠,已经成了纽约市酒店、旅游业借以招徕顾客的不二法门。在曼哈顿中央公园边上的一家酒店,每晚上百美元的房费被优惠到了每晚 10美元——仅限一天。而其他一些200美元左右的星级酒店,在网上甚至四五十美元就能拍到一晚。他们都指望着顾客能拿到优惠之后,续住在这里一两晚,以便挽回成本。

而对于旅游者而言,如果不嫌麻烦,不断换地方居住,他们就能以无法想象的低廉价格,在曼哈顿和纽约尽情游玩。正是这些巨大的促销,促成了纽约旅游业的表面繁荣。但实际上利润也许根本不存在了。


50岁失业

"公司为了保持利润率宣布全球裁员,被裁的多是像Michael一样年薪十多万的老员工。"

对于那些天天生活在这里的纽约人而言,金融危机已深刻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50岁的Michael就是其中之一。2009年1月,Michael收到了他服务了14年的公司的通知:他被解雇了,遣散费按一年工龄换两周工资计算。

Michael工作的这个公司原是纽约最古老的银行,但当IT系统装备银行之后,这个银行开始越来越多地为其他中小银行提供IT后台外包服务,并逐渐以此为主业,放弃了传统银行业务。Michael就是这个银行IT系统服务商的IT工程师。

如果没有这场危机,Michael本已经指望在这个自己奉献了青春的公司养老退休。金融危机来了之后,Michael和他的同事们有些庆幸:公司主业已经转换,不会受到银行大量倒闭和裁员的冲击。而且,年底的时候他们也得知:公司并未亏损,只是利润率受到一些影响。

现实变得越来越残酷。不知不觉中,Michael发现,纽约尤其曼哈顿早班地铁已不像以前那么拥挤了,中午休息吃饭的时候,原来喜欢大把花钱shopping的女白领们也不那么起劲了——虽然她们并没有被裁员。周末,超市里人们推着的购物车里,东西也似乎少了。

当然,对长期在华尔街上班的Michael来说,华尔街的衰落从8年前世贸双塔楼被撞塌就开始了。那之后,可容纳5万人的世贸大楼变成废墟,纽约市因此减少八万多个工作机会,甚至导致华尔街北面的中国城,尤其是餐饮业明显衰落。

“很多中国人都从那里的中国城迁走了。”Michael说。而现在的华尔街,坑坑洼洼的路面和糟糕的公共基础设施,已经让人习以为常了。

但是,金融危机后的华尔街已经容不下Michael,他安安稳稳在这个公司退休的美好愿望,敌不过赤裸裸的资本逻辑。

圣诞节过后不久,公司为了保持利润率,宣布在全球裁员15%,被裁的多是Michael一样年薪十多万的老员工。公司开始进一步将业务外包到印度等国——印度的工资成本,只有Michael等人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

Michael变成了华尔街众多失业大军的一员,而且,不断有新生力量补充进来。

仅2009年3月份,华尔街就裁员3100人,就业人数仅剩下16.92万。在整个纽约市,3月的失业率为8.1%,几乎是2008年同期失业率 4.6%的两倍,甚至比纽约州的7.8%还高(纽约州失业率也几乎上升了一倍)。短短几个月之间,纽约市所在的纽约州,过去五年经济高度繁荣时期新招的 40万人,很快被裁汰近半。

此刻,一个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大二,另一个2009年暑假之后即将读大学的儿子都在等着 Michael给他们交学费和生活费。而这些学费绝非小钱。

Michael的大儿子就读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电子工程专业,是私立大学,生活费昂贵,一年的学费加生活费有5万美元左右,所幸的是儿子学业不错,每年奖学金能拿到学费和生活费的一半左右。小儿子即将读公立的纽约州立大学长岛分校,每年的学费住宿费也要近万美元,加上生活费一年也要1万左右。两个儿子读大学加起来,一年就是四五万美元。

如果没有意外,这些钱对典型中产阶级家庭的Michael一家来说不是问题,可现在,上有老下有小,50岁的Michael失业了。


州财政危机

"为了解决这40亿的赤字,纽约市市长宣布裁减3万市政府雇员。这让像Michael妻子这样的政府雇员都忧心忡忡,在工作中战战兢兢。"

但祸不单行。Michael的妻子是纽约市公立图书馆的职员,属于市政府雇员,她也遇到了问题,只是目前问题还没那么严重。她发现,自己原来每周 40小时的工作时间逐渐被上级越减越少。现在,她每周只能工作不到30小时,甚至有时只有20小时。相应地,工资也被同幅度减少。

这也是纽约市应对财政危机计划的一部分。2009年年初,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宣布,因受金融危机的严重打击,纽约市新财年五百多亿的财政预算中,将有40亿的赤字。

为了解决这40亿的赤字,布隆伯格宣布缩减公共开支,图书馆就是其中一小部分,还有儿童福利局、卫生局、建筑局等也不例外。市政府车辆也将被减少近700辆,以在未来两年减少2000万开支。

更严峻的是,布隆伯格还宣布了2.3万市政府雇员的裁员计划,并在三个多月后将这个数字追加到3万。

这让像Michael妻子这样的政府雇员都忧心忡忡,在工作中战战兢兢,唯恐被领导找到借口开掉。

在节支的同时,纽约市不得不在开源上想办法。纽约市悄悄提高了小部分消费税,如酒店消费税。但在涉及众多老百姓利益的公交涨价问题上,则遇到矛盾。

3月,负责纽约州公共交通的纽约捷运局提出增收节支的一个方案,计划大幅削减公交线路,同时将纽约地铁、公共汽车单程票基准价从目前的2美元上涨至2.50美元,同时提高其他票价,以缩减12亿的赤字。

但是,由于这个方案遭到以地铁等公交为主要出行方式的纽约市民的强烈反对,并因而受到寻求马上连任的市长布隆伯格的强烈反对,最后实施的调价方案上涨幅度大幅下降,单程两美元票价上涨25美分了事。

财政和经济危机,在纽约还将继续发展。按照布隆伯格的预测,纽约市2008年下半年到2010年间的工资收入将减少390亿美元,失去30万个职位,2010财年的税收将比2008年下降13%,约减少50亿美元。

布隆伯格已觉得“无法独自解决市的财政问题”,需要美国政府和纽约州的支援——虽然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自身也处在危机之中。

市财政对妻子工作的影响,让Michael心理压力更大。他马上投入纽约的求职大军之中。但几个月过去了,他在纽约市投出了不知道多少简历,结果要么是石沉大海,要么因年龄大等原因被拒。Michael一度想去转行教书,但也都没能如愿。

实在无奈,Michael开始把眼光放在纽约市周边,甚至纽约州以外。所幸,五六月份,他在离纽约市两三个小时的中型城市找到了工作,只是收入只有不到原来的一半。

这仍然让Michael庆幸:即便妻子失业,家里暂时还能对付。但更多的不幸者正在加入失业者的行列。

纽约市劳工局数据称,5月份纽约市失业人口已有36.1万人,创下1993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失业率也升高到过去10年来未见过的新高9%,但仍低于全美平均的9.4%。

现在,Michael与妻子过起了牛郎织女的生活:每周五晚上,他坐两三小时的长途车回纽约,再转一个小时的车回到家,每周日晚上,再从家里坐车返回工作的城市。其余时间,他只能独住在离纽约两三百公里、他300美元租的一间房子里。为了这些房租、车费等多出来的生活费用,他每年可能又得多花近万美元。

1980年代的台湾社会

作者: 综合
2009-04-24 17:31:30

http://www.infzm.com/content/27531

1980年代是台湾全面起飞的年代,无论是经济、科技、艺术、出版、电影、流行音乐,都表现出高度的创造力。

人民求知若渴,知识性的杂志、书籍和在职进修皆风行一时,而且受到广泛的讨论。过去“藏富于民”的做法,逐渐形成了“藏智于民”的结果。

如此噪动的社会,反映在政治上一样是生动有力。1977年,因桃园县长选举发生了“中坜事件”、1979年非国民党人士在高雄游行引发了“美丽岛事件”,接着反政府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受政府管制的杂志如雨后春笋,内容许多是批评政府或揭露蒋家的秘闻。尽管有些是明显的胡诌,但在政府公开的打压下,反而激起人们一睹为快的欲望。许多文化商人冒着被封馆关门的危险发了大财。

对于异见人士的活跃现状,大多数的国民党人士一开始马上联想当年在大陆的情形,并主张用强硬的手段对付。起初蒋经国也想严厉镇压,并且惯性地认定人民会站在他这一边,然而这一次人民并不必然会站在他这一边。人民已不像过去那样,因为生活的改善就对政府感恩戴德,他们变得更富裕的同时,也变得更聪明、理智。

这批新兴的中产阶级,在政府与异见人士之间常常扮演着中立的角色,其是非的评判标准,仍然是根据他们本身的利益。社会变得更多元,涌现了许多类似消费者、环保、妇女、伤残者等中间组织,社会管理的专业分工也比过去细腻,因此过去那一套由政工人员传达指示以统一行动的方式,也成了社会进步的阻碍。过去满怀理想、朝气蓬勃的政工人员,现在已是中年人了,他们不像过去那样受到尊重,他们的指示不再被理所当然地接受。

事实上,在更多人的眼中,政工人员看来像是无一技之长、只会官场逢迎而且一旦丢了工作就没地方去的可怜人。他们退出历史舞台的时机已日渐成熟了。

大致上,中产阶级要求更开放、更专业的政治和社会管理规范,因此他们会支持异见人士的冲撞。不过同样的,如果异见人士丢石头、烧车子,他们也会强烈谴责,并立刻站在政府这一边,因为社会动荡同样威胁他们的利益。

因此,中产阶级要求在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的基础上,开放政治民主,这种特性会促成政府持续开放,同时也迫使异见人士在体制内进行和平改革,并接受他们所参与制定的法律的所有规定。

本文节摘自《历史照片的历史问题》一书,秦风著,文汇出版社2003年1月版

Another evidence how public opinion outruns reality, by far.

http://people-press.org/report/569/americas-place-in-the-world

December 3, 2009

U.S. Seen as Less Important, China as More Powerful

Isolationist Sentiment Surges to Four-Decade High

Overview

The general public and members of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are apprehensive and uncertain about America’s place in the world. Growing numbers in both groups see the United States playing a less important role globally, while acknowledging the increasing stature of China. And the general public, which is in a decidedly inward-looking frame of mind when it comes to global affairs, is less supportive of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U.S. troops in Afghanistan than are CFR members.



Pew: "In a reversal of opinion from the beginning of last year, 44% of the public now says China is the world’s leading economic power, while just 27% name the United States. In February 2008, 41% said the U.S. was the top economic power while 30% said China. Somewhat fewer people now say China is the top economic power than named Japan as the leading economic power in the late 1980s (58% in 1989)."

大国凡民

作者: 南方周末编辑部

2009-12-24 09:27:26

http://www.infzm.com/content/39180

“我认为中国本土公司和跨国公司要去掉一些情怀,一种是自大,一种是自卑,我们要成为平等的合作伙伴。”

当香港贸发局主席苏泽光在岁末京城的一个论坛上说出这句话时,台下的听众不禁一愣,和苏同台而坐的有阿尔卡特朗讯、惠普、诺华制药等一众跨国公司中国区的老总,他在说谁,谁自大?谁自卑?

仅仅一年前,人们还无法想象,自大说的是中国公司,自卑说的是跨国公司。

同样的无法想象也发生在大洋彼岸。美国著名调查公司Pew Poll的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44%的美国老百姓认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是中国,认为是美国的只有27%。

美国另一家媒体跟踪公司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调查显示,无论是纸质媒体还是电子媒体,过去10年美国人看得最多的新闻不是“9·11”和伊拉克战争,而是中国崛起。

200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八,人均GDP是849美元,中国领导人认为实现了“初步小康”,并制定了到2020年经济总量再翻两番,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没有人能想到,仅仅8年,3000美元就被甩在了身后。2009年,在4万亿投资计划的刺激下,中国的GDP增长仍将高达9%,人均GDP将达到3500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而昔日的领先者,仍然在金融危机的泥沼中挣扎。

G2、Chimerica,这两个2009年创造出来的概念在重要的国际场合几乎无处不在,让并不喜欢它们的中国领导人不得不公开面对。但中国官员在国际舞台上的改变,却让人不得不相信某种“气场”的存在。

据媒体报道,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大会上,中国代表一反往日的低调,用“不厚道”揶揄欧盟、用“缺乏常识”回击美国,谈判最后一天,中国领导人更是因为不满奥巴马的态度而中途离席。

中国企业在2009年的一连串海外收购也在昭示着中国的崛起--收购力拓、收购悍马、收购萨博、收购沃尔沃……4年前中海油发起对优尼科的收购可谓一骑绝尘石破天惊,但今天外界对类似之举已经见惯不怪习以为常。

但是,对于那些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平凡而普通的中国人而言,大国崛起仍然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上学、就业、买房、社保,这些才是每天要面对的生活。

学者的研究表明,居民收入的增长赶不上企业和政府收入的增长、收入分配的不平衡不断扩大,2009年,这个趋势在政府和国企主导的4万亿投资中很可能进一步加剧。

12月21日,中国社科院发布《201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08年是近十几年来中国第一个农民收入增长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几乎相等、城乡收入差距略微缩小的年份。但在2009年,形势再次逆转,预计全年城市居民收入增长1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只有6%-7%之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2月初公布的研究报告则披露,中国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已从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 39.7%,2003年以后下降得尤其迅速。经济增长的成果在国民中共享不足,国民收入分配不断向政府和企业集中,向城市集中,向少数人集中,这是居民收入和消费倾向下降的主要原因。

这份报告还指出,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达3260美元,但2007年我国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合计只有29.2%,与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国家和人均GDP3000-6000美元国家相比,分别低13.5和24.8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今年一季度公布的数据则显示,行业收入差距最高与最低的比值已经扩大到了11∶1,最高的证券业是全国平均的5.9倍。

2006年,一部名为《大国崛起》的政论片引发了精英阶层的热议,2009年,一部名为《蜗居》的电视剧引起了无数中产阶级城市白领的共鸣。他们中的不少人也是《大国崛起》的观众,但对他们而言,仅仅“大国”崛起,是远远不够的。

2009:他们更富了,还是……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韦黎兵
2009-12-23 23:31:16

http://www.infzm.com/content/39161

"机会、财富,有的人唾手可得,有的人拼搏而得,有的人上下求索皆不得"


危机?我没感觉到

"因为资产价格迅速上涨,即便是2009年中国表现最差的出口型制造业业主,他们的财富增长速度也并未降低。"

上海图书馆附近的高级会所雍福会是英国领事馆的旧址,位于市中心却草木幽深、闹中取静,是上海滩的政商名流经常光顾的私密所在。

12月20日下午,任天进开着他的保时捷来到雍福会,南方周末记者要采访他,他把地点约到了这里。

任天进上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不几年就去了美国,一呆就是20年,前几年回国发展。他在香港注册了一家公司,主要以他在香港的锐科公司在内地开展业务,从事五金制品的生产和出口。

谈起即将过去的、笼罩在经济危机阴影之中的2009年,任天进一脸轻松。

“情况并没有糟糕到要裁员的程度。”任天进说,虽然所有人都在叫唤利润率大降,但从他这里的情况看,包括小五金、汽车配件、安保设备、医疗消费品、缝纫设备等他所涉足的众多领域,情况并非如此。

任在制造业圈子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在江浙一带有二十七八家以五金为主的制造业合作伙伴,其中多数年销售额在五六千万到几个亿之间。

“他们的出口下降基本在20%左右,也有个别的不降反升,净利润率仍维持在销售额的15%—20%左右。”任说。

当南方周末记者以制造业者常常挂在嘴边的3%—5%的利润率对他的判断质疑时,任天进笑道:“五年前工厂老板什么都不敢买,现在几百万的豪车豪宅随便买,靠3%的利润,就算把产值做到上亿,他们买得起吗?”

2009年,任有一个感觉特别强烈,就是中国五金制造的质量和水平已经天翻地覆,完全可与欧美一流的制造厂商媲美。

按任的判断,2009年,虽然出口品价格有所降低,但一则为整个产业链分解并非制造企业完全承受,加之原料价总体降低,制造业工厂利润率变化并不大。

尽管利润率变化不大,但出口金额两位数的下降,任天进与他的合作伙伴的利润总额还是少了许多。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因为资产价格迅速上涨,即便是2009年中国表现最差的出口型制造业业主,他们的财富增长速度也并未降低。

低调的任天进不愿提及自己的不动产情况,但据了解他的朋友说,他在上海有六七套别墅和公寓,也投资了一些商铺。

2009年,不同地段的上海房价涨幅50%-100%不等。任的朋友说,任在浦东联洋地区的一幢别墅,2005年买进时还只有六七百万,现在的市价已到了一千六七百万,而任在虹桥每平米七八千买进的另一幢300平米的别墅,2009年年末的单价已上升到三四万。

任天进在江浙一带的几十个工厂主合作伙伴们也都从房价的飞涨中受益。如果不是特别炒房,他们一般都有五六套别墅和高级公寓,买上海的房子肯定是必选。

与任天进不同的是,工厂主们拥有工业用地,它们的价格上涨幅度也同样可观。“5年前10万一亩买的地,现在能卖到50万一亩。”任天进说。

当然,房地产的高涨和泡沫,首先是让房地产大佬们的财富暴增,而不是制造业主。

10月19日发布的胡润房地产富豪榜上,上榜51位富豪总财富达到6099亿元,比2008年上涨了37%,房地产富豪世茂滨江的许荣茂家族财富增长到300亿元,万达王健林财富达到290亿元;黄伟、李萍夫妇、杨惠妍家族和朱孟依家族财富达到280亿元。

2009年的上海,任天进根本感觉不到危机。几天前,他在上海恒隆广场——一所高档百货店看到,LV专卖店里排着十来人的长队,淮海路的高档百货店也仍然车水马龙。

没事的时候,任天进常与上海保时捷汽车俱乐部的车友们玩玩车,聊聊天——这是他的爱好之一,他的另一个爱好是收藏油画——2009年油画市场明显不景气,但只要有朋友带画来上海卖,他多半会去买一两张自己喜欢的——这些油画虽是平常货色,价格也都多在10万以上。


房子涨得比工资快多了

"肖果夫妻俩今年的现金收入有三四十万,他家两套房子的升值则高达百万。肖果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羡慕的,因为他的同事和亲戚中有这样家境的并不少。"

三十出头的肖果,任职于东南沿海某省会城市一家国有垄断企业,妻子任职于同城的一家国有金融机构。

肖果对2009年的收入还算满意,算上公积金和几千块钱的购物卡,这一年到手的现金有20万,妻子这一年的现金收入也有十多万,夫妻俩加起来有三四十万。

但这在他们各自的单位并不算什么,他们只是普通员工,肖果公司的中层领导年收入有四五十万,妻子银行的中层领导一年也有好几十万。

收入是肖果公司的一个秘密,旁人问起,大家一般都只说实际收入的三四分之一,顶多一半——社会上对垄断国企的议论很多,单位领导一再提醒大家不能张扬。

肖果的日子变化不大。每天,他与妻子开着各自的轿车上班,然后再各自回家。周末和假期,他们会出去旅游,与朋友吃吃饭,或者回去看看父母。

肖果的妻子对生活质量比较讲究,衣服非名牌不穿,东西非大商场不买,香水也喜欢用香奈儿。这是他们家花钱比较多的地方——困扰很多人的房贷他们不用担心,他们前几年买位置极佳的高档公寓时并没有贷款。

这一年让他们比较欣喜的是自家房子的不断升值。肖果夫妇都是独生子女,各自的父母也都在国有垄断企业或事业单位,也都各有两套房子。将来他们能从父母那里继承四幢房子,其中包括一幢山间别墅。

过去这一年,肖果所在城市的房价涨幅与上海差不多,他们未来即将全部拥有的四五套房子,仅在这一年涨幅就颇为可观:别墅总价涨了至少四五十万,他们住的公寓房则涨了六十万左右,再算上妻子父母两套房子的涨价,他们家房产的市场价值又增加了一二百万,总价值达到七八百万。“我们只是比打工的好点。”肖果谦虚地说。在他看来,这没有多少好羡慕的,他的同事和亲戚中有这样家境的并不少。

肖果的一位亲戚是级别较高的政府官员,为官清廉。前几年有点闲钱,除了单位当初福利分配的位于市中心金融区的130多平米的三室两厅的房子外,他又买了一大一小两套房子,一套是2006年买的,80多平米,是地铁沿线的江景房,用于出租,另一套是2003年买的,100多平米,是城市新区的景观房,留给儿子做婚房。

这三套房买价只有100多万,但在这几年的房价大涨之后,现在的市值已有七八百万。


终于在城里买房了

"32岁的农民工杨刚华在2009年迎来了人生的一个转折——他在打工的城市西安买了一套自己的房子,孩子也接到了西安上学,真正成了有家有业的西安人。"

杨刚华买的房子在西安古城东门外,49平米,总价20万。6万首付自己交,剩下14万找银行贷款。稍事装修后,杨刚华终于如愿住进了自己的房子。

西安的房价最近几年一直在上涨,但涨得很慢,城区位置不偏的地方,房价从10年前的两千多,涨到今天才均价5000左右,与一线城市不可同日而语,这让杨刚华这样的打工者有希望在这里安居乐业。

现在,杨刚华每个月要付房贷1060元,孩子中午在学校附近的“小餐桌”吃饭每个月要350元,家里人吃饭每个月要两三百,再加上其他零用钱,他一家三口每月的支出在2000元左右。

杨刚华现在西安东门外一家叫诚净和的连锁蒸饺店当厨师,每月可以挣两千一二,他的妻子在宾馆当服务员,每月可以挣八百多,夫妻两人每月的收入加起来有3000,除去开销,每月还能存下1000左右。

杨刚华对目前的生活还算满意。陕西三原县农村的杨刚华,1994年17岁从农村出来到城里的餐馆打工时,只能当个小工,每月只有60元的工资。2006进入诚净和餐馆时,他已经是个成熟的厨师,但一开始试用的工资只有1200元。

杨 刚华炒菜、调菜味道还不错,最关键的是人踏实肯干,几乎一年四季从不请假,与老板相处融洽,老板于是一路把工资给他调上来,直到现在的收入——当然,饭店 里的其他服务员并没有杨刚华工资这么高,但试用期工资也从2006年的五六百逐步上涨到现在的800以上——老板还找熟人帮杨刚华的儿子到附近的小学入了 学。

杨刚华兄弟三个,在村里过得都不错。大哥也在城里买了房子,另一个兄弟虽然没在城里买房,但也在老家盖了一幢两层的小楼,花了14万,并不比杨刚华花的钱少多少。

“老家的青壮劳动力基本都外出打工了。夫妻一起外出打工的,手紧点,一年也能存个两万。”杨刚华说。

杨刚华的老板告诉他,进城来买房的人很多。给诚净和供菜、供粮、供冷冻食品、供干货的小个体户,都是农村出来的,最近几年也都在西安买了房。“别小看卖菜的,他们一年存个五万不是难事。”老板说。

于是,西安出现了一个景象:农民工有可能买得起房子,但很多在中小企业就业、工资只有1000左右的大学生,却只能望房兴叹。


没钱时,我什么都干

"几个月的静修和读书,毛晓思考了很多。对于个人出路,他的结论是最好进入体制内吃财政饭。"

没有女友,也没有憧憬——二十七岁、农村出身、大学毕业四年的毛晓已经失业半年多。今年春天在沿海一个大城市再次失业之后,毛晓改变了四年来每次失业后都马上重新找工作的习惯,毅然回到了内地家乡的省会城市,因为那里生活成本要低些。

在省会郊区一所大学附近花150元月租租了一间农民房后,毛晓开始了他的新生活。“我要养病。”毛晓说,长期干销售把身体弄垮了,尤其是肠胃,因为陪人喝酒和长期出差生活不规律,病情已经很严重,必须调养了。

因为没有多少积蓄,毛晓现在尽量省着钱花。他每天到大学食堂去蹭饭吃,除了餐费和房租,基本没有其他开销,每个月的支出只有450元。

没 事的时候,他就看看书,状态实在不好,就去网吧消遣。几个月的静修和读书,毛晓思考了很多。对于个人出路,他的结论是最好进入体制内吃财政饭。 “我们同学中混得好的,要么是公务员,要么在事业单位,要么在垄断国企。”毛晓毕业于内地一所普通大学,属于同学中综合素质比较高的。

当初之所以义无反顾地出去闯荡,是因为毛晓看到比自己早四五年出去闯荡的校友,都混出了个样子。“那时候我还相信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会成为先富起来的少数人。”

但是,现实比他想象的残酷得多。一开始,毛晓曾有过做教师的机会,但两三个月下来,他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离职。不久,在过关斩将之后,他进入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在市场和技术支持部门工作。

初来乍到,人格被践踏的屈辱,常常让这位奔走在大街上的年轻人接完一个电话后就抑制不住泪水。两三个月之后,他有所适应。“我当时想,要学勾践,熬过三个月试用期,我就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

突出的业绩,让毛晓如期转正,工资也增加到两千多。

但是,上级仍然把他“当奴隶使唤和榨取,不停的加班,领导一个电话,不管是星期六还是星期天,他都得立刻赶去,任何时候都不给你丝毫说话的机会”。

在这个“把女人当男人使,把男人当牲口使”的环境,新招的业务员能跨过试用期的不超过10%,几乎每天晚上十点之前都无法下班,而好不容易做出的业绩,却常常是被领导和老业务员计入自己名下。按规定,两年下来毛晓的业绩提成应有8万元,但最后兑现的只有一万多。

残酷的环境几乎使得多数业务员心理变态。“大家当面都是朋友,但背后都在算计。其实只是为了生存。”

长期扮演勾践,毛晓终于感动了“夫差”,最终,在数十人的竞争中,毛晓被提升为经理。不久他就意识到,前任经理这么残酷,不是因为人坏,而是制度使然——总部只给很少的业务经费,底下要想做业务,就必须自筹经费。

毛晓很快还发现,他们这些合同一年一签的所谓公司“员工”,跟那些有编制的同事大不相同,不仅收入比不上他们,没有公积金,最重要的是,“他们工作轻松,可以有自己的时间,过得还像个人”。

虽然与毛晓一同进公司的几个重点院校毕业生满怀希望地想转为集团在编员工,但最终他们要么被开,要么熬不住自己走了,“事实证明,这是幻想。”两年后,毛晓也离开了这家他工作时间最长的公司。

2007年,在一家国内知名的软件公司,毛晓找到了第三份工作,依然是销售,但进了公司才知道,实际上是给领导跑腿打下手,转正工资只有两千多,在这里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半年后,毛晓再次离开。

再找工作,毛晓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感受强烈,对总是受人驱使和压迫耿耿于怀,于是去一家提供企业信息化服务的“国有校企”应聘,成为该校企一家分公司的人事部兼业务部经理。

有机会独当一面,毛晓立即将自己以前工作中的经验学以致用,建议老板把工作分解成多个环节,专门招收大学刚毕业的学生,让他们干低级简单的工作,有眉目的自己再接过来做,学生们临近试用期结束立即找各种正当理由辞退,以节省成本。

很快毛晓明白,这个所谓的分公司,不过是分公司老板个人的销售外包公司,而这个有着名校和高科技双重光环的公司,其信息化产品不过是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水平,而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其实是兼任大学教授的公司股东们,利用本校的上学机会,与地方官员建立的关系网和利益网。

不过公司把毛晓的工资提高到了3000。

不幸的是,不到一年后,金融危机来袭,出口制造业危机加深,公司业务量锐减,总部决定重组裁员,毛晓被裁后,老板欠他的2万元奖金也没了着落,他不得已通过劳动仲裁讨要,但只要回了几千块钱。

痛定思痛,毛晓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再次反思,他发现轻松赚钱的都是垄断国有企业,于是决心向垄断性国企包括他们的外围靠拢。

2008年底,他进入了一家大型煤炭企业领导私下开设的煤矿设备贸易公司,职位仍是销售,主战场是山西。

三四个月后,在毛晓还没有谈成一笔买卖的时候,山西煤炭整合开始了。老板把毛晓叫来,告诉他有机会再合作——毛晓又失业了。

“其实我干过的工作有十来个,上面告诉你的是主要的。失业没钱的时候,我什么都干过。”12月17日晚,毛晓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我在大学同学中不是最差的,大约有一半多的同学还不如我。”

现 在,毛晓在全力以赴报考公务员。他发现,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在狂敛报名费,一次公务员考试,报名费收入就能达几十万甚至几百万,招聘流程和考试过程中也有很 多让人想不明白的地方。最近一次公务员面试中,毛晓和另一位编外民办老师以小组前两名的成绩被淘汰。“《蜗居》中的海藻海萍,比我们这些农村出来的大学生 还好些,他们的父母在事业单位,他们还能啃老,我们行吗?”毛晓感叹。

(应被访者要求,肖果和毛晓为化名)


"■名词解释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常用的分析和反映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方法之一。数值介于0和1之间。数值越高,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越高。

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的标准,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在0.2-0.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在0.3-0.4之间表示相对合理,在0.4-0.5之间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

"■链接

蚁族

毛晓是一个典型的“蚁族”。

北京学者廉思主编的《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今年9月出版并在网上连载后,“蚁族”这个概念迅速流行开来。

“蚁 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概括,这一群体被认为是继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他们受过高等教育,主要从事保险推销、电 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等临时性工作,有的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平均月收入低于两千元,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平均年龄集中在 22—29岁之间,主要聚居于城乡接合部或近郊农村。

“蚁族”以中下等阶层家庭出身为主,绝大多数毕业于非重点大学。

“蚁族”的出现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去精英化”有关,此外,就业市场、房地产市场也给毕业不久的大学生造成很大压力。

“蚁族”的出现还说明,相较前辈,“80后”一代向上流动的机会相对变少。尽管“蚁族”不至于沦为最底层,但在社会地位上却处于“要上不上,要下不下”的尴尬境地。"

开卷八分钟:陈冠中《盛世:中国,2013年》



凤凰卫视11月20日《开卷八分钟》以下为文字实录:

梁文道:我一直觉得中国好像少了某种科幻的,或者幻想的有现实寓意的小说。比如说大胆点讲 《1984》、《美丽新世界》,《我们》这样的作品在过去的中国一直都很少存在。尤其最近几年我们更加觉得我们不需要再看这样的小说,为什么?因为我们今天的 中国开放了,改革了,雄起了,已经迈入盛世了,所以更加就不需要危言了。以前我们说盛世需要危言,但是我们现在开始发现盛世是不用危言的,而且你别危言。

那么在这个时刻偏偏很不巧的出现了一本,我们前面所说的类似反乌托邦型的小说,但是这个语调又显得特别暧昧的一本书。而这本书偏偏是一个香港人写的,是一位有名的香港作家,我们的前辈。他现在最近几年一直住在北京观察中国很多年,观察北京很多年之后写出了 这么一本,我觉得是这两年里边,我看过的小说之中,算是非常有趣的一本小说,叫做《盛世》,副标题中国,2013年。那么陈冠中过去一直是个有名的评论家,但是他也会做小说的创造。

那么,这一次是他第一本以中国为题材的书,在中国大陆住了8年了,总算觉得有点心得来写这个问题。请注 意这个标题2013年非常明显的,他要讲的是未来2013年的中国会是怎么样?2013年其实很快就到了,所以你可以说这是有一个很大胆的猜想,他说 2013年的中国。首先我们注意到starbucks,星巴克被旺旺集团收购了,结果就改名叫做旺旺星巴克,而且一些中式饮品开发成了全球化饮品,比如说桂圆龙井拿铁口味非常好,在巴格达、贝鲁特、喀布尔、伊斯兰重现城市都在热卖。

那么,中国在那时候内部消费由35%提升到50%,那个时候的全世界是怎么样?就是经过我们现在目睹的 这一轮金融风暴之后后遗症还在,后来美国,这些西方国家又进入一个滞胀期,危机再度开始,然后中国就瞬间的进入了一个叫盛世时期了。恰好当全世界经济最 糟、最糟的时候,中国一枝独秀,那一年的盛世期,还是有确定日期的,在小说里面,就是《人民日报》宣布世界经济进入所谓的冰火期,中国开始了自己的盛世纪元了。

那么这样的一个盛世,年轻人的想法,大学最优秀的这些人才,他的想法也都不一样了。比如说这里边有一个小孩叫伟国,是大学里的精英。那么小说里面的男主角就是一个台湾来到北京住下来的作家。他就问伟国说,伟国,如果随便让你挑,你想去什么部委?为什么这么 问呢?是因为那时候年轻人的志愿都一样都想进中央部委,他就说中宣部。为什么呢?中宣部不是随便进的,你怎么能够这么讲呢?他就说一个国家民族不能只靠物质力量,还要有精神力量,人民才会团结在一起,硬实力重要,软实力一样重要。我觉得中宣部非常重要,现在还做的不够好,我可以做的更好。然后他后面又问说,你怎么可以做的更好呢?他说比如说对网络和网民的理解还不够,对年轻人的走向掌握不够精确,这方面我可以有贡献,而且我是学法的,可以替中宣部每一项决策提供坚实的法律依据,配合依法治国的国家现在的政策。当然作为年轻人,我也有不成熟,浪漫的一面,我认为中宣部很浪漫。

他说很浪漫,我想现在我们中宣部里面的官员里面,大概都没想过,还可以这么形容自己吧。然后这本书好玩的地方就是说到2013年的中国,真的是样样都很好,农村问题也改善了,甚至宗教自由也放宽了。人民生活很幸福,而且有一样最奇怪的事情,就是那种幸福是 每个人都是面带微笑,我们现在常说在中国里面街上对人笑,人家当你是白痴嘛,对不对。可是2013年就不同了,人人都嗨嗨的,像我们这个叙事者,台湾来的作家。他就说,他莫名其妙想到中国这几年取到的伟大成就,他莫名其妙的就会感动起来,眼眶就要湿了。

然后这里面他提到很多人物,都是现在我们现在知道的那些异见分子,什么自由派。到时候都不了,全都乖乖的,全都拥护我们国家,拥护我们政府。全都为我们中国取得的成就感到感动,而且也是面带微笑。一歌颂起祖国,眼眶就要红,然后这里面就说到了,有一些人 物,我们现在其实还能猜得出来他是谁呢,所以这本书同时也是一个影射小说。

比如说这里面就提到2013年有这么一个读书组,这个读书组是个地下小读书组,在北京,什么人去参加?一些企业的巨头,一些未来很有前途的部委里面的官员,地方上的要员,还有一些学者,这些学者看起来有点像国师一样,会喜欢讲一些西方的理论的根源,然后这个读书组,叫做SS读书组,听起来有点像纳粹党卫军。其实这个S跟S分别是代表的李奥斯特劳斯跟卡尔斯密特。

所以说大家就知道他在影射谁,那么当然我们不一定同意这种影射,但是也可以说挺好玩的。那么这里面还说 到,未来2013年的中国有10项国策献言是最重要的。比如说这里面提到了一党领导的民主专政;稳定第一的依法治国;执政为民的威权政府;国家调控的市场 经济;央企主导的公平竞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以我为主的和谐外交;单民族主权的多族群共和;后西方后普世的主体思想;中华文明举世无双的民族复兴。请注意这些话很奇怪,听起来好像没什么了不起,你仔细看他们好像每一样都是矛盾的。既然是央企主导,他又怎么能是公平竞争呢?既然是科学发展,怎么还会有中国特色呢?但是无所谓,那个年代这些矛盾的词都被统一起来了。久而久之,大家就适应了,就没问题了,这是一些新词语嘛,对不对,然后至于我们现在很多人关心的什么人权问题,自由问题,那些东西到了那时候也不重要了。

大多数人连九成的自由都消化不了,还嫌太多呢?不都已经在抱怨资讯爆炸,娱乐至死了吗?而且西方也有言论和活动的不自由,比如说德国政府限制纳粹支持者的言论自由。那么中国自由的差别真有那么重要吗?但是这本书最奇妙的一点在哪,就是这里面提到莫名其妙 的,在世界经济要崩溃,中国崛起中间有一个月。那个月到底出了什么事呢?没人知道。居然2013年没有人记得了,大家只是幸福微笑的生活,只有少部分人在追寻那个失去一个月的神秘的秘密。这就是这本书最精彩,也最科幻的部分了。

Friday, December 25, 2009

刘晓波判决书全文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刑事判决书 (2009)一中刑初字第3901号

公诉机关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

被告人刘晓波,男,53岁(1955年12月28日出生),汉族,出生地吉林省长春市,博士研究生文化,无业,户籍所在地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青春街 5号2-1-2号,暂住北京市海淀区七贤村中国银行宿舍10号楼1单元502号。1991年1月因犯反革命宣传煽动罪被免予刑事处分;1996年9月因扰 乱社会秩序被处劳动教养3年。因涉嫌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于2008年12月8日被拘传,12月9日被监视居住,2009年6月23日被逮捕。现羁押在北 京市第一看守所。

辩护人丁锡奎,北京莫少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辩护人尚宝军,北京莫少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以京一分检刑诉(2009)247号诉起书指被告人刘晓波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于2009年12月10日向本院提起公 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指派检察员张荣革、代理检察员潘雪晴出庭支持公诉,被告人刘晓波及其辩护人丁锡 奎、尚宝军到庭参加诉讼。现已审理终结。

指控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起诉书指控,被告人刘晓波出于对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满,自2005年以来,通过互联网先后在 「观察」、「BBC中文网」等境外网站上发表《中共的独裁爱国主义》、《难道中国人只配接受「党主民主」》、《通过改变社会来改变政权》、《多面的中共独 裁》、《独裁崛起对世界民主化的负面效应》、《对黑窑童奴案的继续追问》等煽动性文章。在文章中造谣、诽谤﹕「自从中共掌权以来,中共历代独裁者最在乎的 是手中的权力,而最不在乎的就是人的生命」;「中共独裁政权提倡的官方爱国主义,是『以党代国』体制的谬论,爱国的实质是要求人民爱独裁政权、爱独裁党、 爱独裁者,是盗用爱国主义之名而行祸国殃民之实」;「中共的这一切手段,都是独裁者维持最后统治的权宜之计,根本无法长久地支撑这座已经出现无数裂痕的独 裁大厦」。并煽动﹕「通过改变社会来改变政权」;「自由中国的出现,与其寄希望于统治者的『新政』远不如寄希望于民间『新力量』的不断扩张」。

2008年9月至12月间,被告人刘晓波还伙同他人起草、炮制了《零八宪章》,提出「取消一党垄断执政特权」、「在民主宪政的架构下建立中华联邦共 和国」等多项主张,试图煽动颠覆现政权。刘晓波在征集300余人签名后,将《零八宪章》及签名用电子邮件发给境外网站,在「民主中国」、「独立中文笔会」 等境外网站上公开发表。

被告人刘晓波作案后被查获归案。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向本院移送了指控被告人刘晓波犯罪的证人证言,现场勘验、检查笔录,电子数据司法鉴定意见书等证据。认为被告人刘晓波的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05条第二款之规定,已构成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罪行重大。提请本院依法判处。

答辩

被告人刘晓波在法庭审理中辩称﹕自己无罪,自己只是行使宪法赋予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自己所发表的批评性言论,并未给他人带来实际损害,也没有煽动颠覆国家政权。

被告人刘晓波的辩护人在法庭审理中提出的辩护意见是﹕公诉机关指控刘晓波撰写的6篇文章及《零八宪章》没有造谣、诽谤、诬蔑的内容。刘晓波所发表的文章属于公民言论自由、表达个人观点的范畴,不构成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

经审理查明,被告人刘晓波出于对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满,于2005年10月至2007年8月间,在其暂住处北京市海淀区 七贤村中国银行宿舍10号楼1单元502号,以撰写并在互联网「观察」、「BBC中文网」等网站发表文章的方式,多次煽动他人颠覆我国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 制度。刘晓波在发表的《中共的独裁爱国主义》、《难道中国人只配接受「党主民主」》、《通过改变社会来改变政权》、《多面的中共独裁》、《独裁崛起对世界 民主化的负面效应》、《对黑窑童奴案的继续追问》文章中诽谤﹕「自从中共掌权以来,中共历代独裁者最在乎的是手中的权力,而最不在乎的就是人的生命」; 「中共独裁政权提倡的官方爱国主义,是『以党代国』体制的谬论,爱国的实质是要求人民爱独裁政权、爱独裁党、爱独裁者,是盗用爱国主义之名而行祸国殃民之 实」;「中共的这一切手段,都是独裁者维持最后统治的权宜之计,根本无法长久地支撑这座已经出现无数裂痕的独裁大厦」。并煽动﹕「通过改变社会来改变政 权」;「自由中国的出现,与其寄希望于统治者的『新政』,远不如寄希望于民间『新力量』的不断扩张」。

2008年9月至12月间,刘晓波又伙同他人撰写了题为《零八宪章》的文章,提出「取消一党垄断执政特权」、「在民主宪政的架构下建立中华联邦共和 国」等多项煽动性主张。刘晓波伙同他人在征集了300余人对文章的签名后,将《零八宪章》及签名用电子邮件发给境外网站,在「民主中国」、「独立中文笔 会」等境外网站上发布。刘晓波在互联网站发布的上述文章,被多家网站链接、转载并被多人浏灠。

被告人刘晓波作案后被查获归案。

证言

上述事实,有下列经庭审举证、质证的证据在案证实,本院予以确认。

1、证人刘霞的证言证明﹕她是刘晓波的妻子,与刘晓波共同居住在北京市海淀区七贤村中国银行宿舍10号楼1单元502号,家中一共有三台计算机,其 中一个台式机,两个笔记本计算机。因为她根本不懂计算机,所以她从来不用家中的计算机,平日都是刘晓波在使用计算机。刘晓波使用计算机主要是写文章和上 网,家里只有她和刘晓波两个人单独住,没有其它人,平时家里也不怎么来客人,刘晓波有聚会也基本都是到外面去。家里的计算机以什么形式上网她不清楚,是 2001年底刘晓波联系安装的。她和刘晓波平日的生活来源就是刘晓波写东西的稿费,刘晓波在银行以她的名字开户,稿费不定期的汇到账户里,她每月不定期的 去银行取钱。

2、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行和木樨地支行出具的《开户证明》和《银行汇款单据》证明﹕刘晓波的妻子刘霞的银行账户接收和支取过境外汇款(外币)。

3、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出具的《关于协助对相关数据进行调查的覆函》证明﹕刘晓波使用的ADSL账号,有上网纪录。

4、证人张祖桦的证言证明﹕他与刘晓波于2008年年底共同制作完成了《零八宪章》,他也征集了签名,后刘晓波将《零八宪章》发表在境外网站。

5、证人何永勤的证言证明﹕2008年12月初,他到刘晓波发的《零八宪章》的电子邮件,刘晓波让他看后签名,他看后以电子邮件形式回复刘晓波,表示同意签名。

6、证人赵世英的证言证明﹕2008年10月份,刘晓波通过网络向他传送了宪章,并征求他的修改意见,让他寻找别人签名,他在一次聚会上拿出宪章给聚会的十多人传看,有4人表示愿签名。刘晓波还通过网络让他到广州征集签名,他到广州征集了5人签名。

7、证人姚博的证言证明﹕2008年10月份,刘晓波在一次他见面时,跟他说了宪章的事,他同意在宪章后签名。

8、证人周舵的证言证明﹕2008年11月份的一天,刘晓波到他家给他看了《零八宪章》的文稿,让他帮助修改。刘晓波走后他看了文稿内容,但没修改。当时没谈签名的事,可后来在网上看到宪章时有他的签名。

9、证人范春三的证言证明﹕2008年11月底,他和刘晓波等人一起吃饭时,刘晓波拿出《零八宪章》给他看了,刘晓波问他是否签名,他同意签名。他知道刘晓波在境外的「博讯」、「独立中文笔会」等网站上发表文章,也在网上看到过,刘晓波的文章内容都是时政评论类的。

10、证人徐君亮、智效民、滕彪的证言证明﹕2008年11月至12月间,他们的电子邮箱先后接收到电子邮件《零八宪章》,不知是谁发给他们的,他们分别签名后将《零八宪章》发回了原邮箱。

11、证人王仲夏的证言证明﹕2008年12月份,他在网上看到《零八宪章》,他认同文章内容签了名。后他印制了一些《零八宪章》的文化衫,想自己穿和给别人穿,宣传《零八宪章》。

12、公安机关出具的《搜查笔录》及特证照片证明﹕2008年12月8日,公安机关在见证人的见证下,对刘晓波的居住地北京市海淀区七贤村中国银行 宿舍10号楼1单元502号进行了搜查,发现并扣押了刘晓波撰写并发送文章到互联网的工具二台笔记本计算机、一台台式计算机和一份《零八宪章》(征求意见 稿)的打印件。

13、北京市网络行业协会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中心出具的《司法鉴定意见书》证明﹕2008年12月13日对搜查起获的刘晓波的三台计算机内存储的数据 进行了电子数据司法鉴定,鉴定中发现、提取到电子文本《中共的独裁爱国主义》、《难道中国人只配接受『党主民主』》、《通过改变社会来改变政权》、《多面 的中共独裁》、《独裁崛起对世界民主化的负面效应》、《对黑窑童奴案的继续追问》和《零八宪章》。

在计算机中的SKYPE聊天软件纪录信息中,发现、提取该软件自2008年11月至12月8日间,多次发送《零八宪章》及其「征求意见文本」的纪录。

14、公安机关出具的现场勘验、检查笔录及工作说明证明﹕

(1)2008年12月19日至2008年12月23日,北京市公安局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处一大队,在互联网上发现并下载了署名「刘晓波」的文章 《刘晓波﹕中共的独裁爱国主义》,该文章存在于域名为http://epochtimes.com(大纪元)的网站,该网站服务器位于境外。文章显示发布 时间为2005年10月4日。该文章截止至2008年12月23日,在互联网上存在登载或转载该文章的网页链接共计5个。

(2)2008年12月19日至2009年8月3日,北京市公安局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处一大队,在互联网上发现并下载了署名「刘晓波」的文章《刘 晓波﹕难道中国人只配接受「党主民主」》,该文章存在于域名为http://epochtimes.com(大纪元)和域名为http: //www.observechina.net(观察)的网站,网站服务器均位于境外,文章显示发布时间为2006年1月5日和2006年1月6日。该文 章截止至2008年12月23日,在互联网上共存在登载或转载该文章的网贡链接共计5个,总点击率402次。

(3)2008年12月20日至2009年8月3日,北京市公安局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一大队,在互联网上发现并下载了署名「刘晓波」的文章《刘晓 波﹕通过改变社会来改变政权》,该文章存在于域名为http://epochtimes.com(大纪元)和域名为http: //www.observechina.net(观察)的网站,网站服务器均位于境外,文章显示发布时间为2006年2月26日和2006年2月27日。 该文章截止至2008年12月23日,在互联网上存在登载或转载该文章的网页链接共计5个,总点击率748次。

(4)2008年12月20日至2009年8月3日,北京市公安局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处一大队,在互联网上发现并下载署名「刘晓波」的文章《刘晓波 ﹕多面的中共独裁》,该文章存在于域名为http://www.secretchina.com(看中国)和域名为http: //www.observechina.net(观察)的网站,网站服务器均位于境外,文章显示发布时间为2006年3月13日。该文章截止至2008年 12月23日,在互联网上存在登载或转载该文章的网页链接共6个,总点击率512次。

(5)2008年12月20日,北京市公安局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处一大队,在互联网上发现并下载了署名「刘晓波」的文章《刘晓波﹕独裁崛起对世界 民主化的负面效应》,该文章存在于域名为http://www.secretchina.com(看中国)的网站,该网站服务器位于境外,文章显示发布时 间为2006年5月7日。该文章截止至2008年12月23日。在互联网上存在登载或转载该文章的网页链接共计7个,总点击率57次。

(6)2008年12月20日至2009年8月3日,北京市公安局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处一大队,在互联网上发现并下载了署名「刘晓波」的文章《刘 晓波﹕对黑窑童奴案的继续追问》,该文章存在于域名为http://www.minzhuzhongguo.org(民主中国)和域名为http: //www.renyurenquan.org(人与人权)的网站,网站的服务器位于境外,文章显示发布时间为2007年8月1日。该文章截止至2008 年12月23日,在互联网上存在登载或转载该文章的网页链接共计8个,总点击率488次。

(7)2008年12月11日,北京市公安局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处一大队,在互联网上发现并下载标题为《零八宪章》的文章。该文章在于域名为 http://www.chinesepen.org(独立中文笔会)的网站,该网站服务器位于境外,显示网络发布时间为2008年12月9日。作者署名 为公民群体。同日在域名为http://www.boxun.com(博讯)和域名为http://www.minzhuzhongguo.org(民主 中国)的网站,发现并下载了标题为《中国各界人士联合发布〈零八宪章〉》的文章,网站服务器均位于境外,文章显示发布时间为2008年12月8日和 2008年12月9日。上述文章截止至2008年12月12日,在互联网上存在登载或转载该文章的网页链接共计33个,其中境外网站19篇,总点击率 5154次,回复158篇。2009年12月9日,在域名为http://www.2008xianzhang.info(零八宪章)的互联网站发现,该 网站首页显示截至2009年12月9日,《零八宪章》签名共计10390人。

(8)2009年8月14日,北京市公安局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处对刘晓波使用的电子邮箱进行了核查,经查,刘晓波使用的邮箱属境外,通过密码登陆邮箱中核实,邮箱发件箱中最早发件时间为2008年11月25日,发送的邮件中有30封涉及发送《零八宪章》。

15、刘晓波签字确认的文章证明:刘晓波对公安机关网络监管部门下载、保存的文章《刘晓波:中共的独裁爱国主义》、《刘晓波:难道中国人只配接受 「党主民主」》、《刘晓波:通过改变社会来改变政权》、《刘晓波:多面的中共独裁》、《刘晓波:独裁崛起对世界民主的负面效应》、《刘晓波:对黑窑童奴案 的继续追问》、《零八宪章》及从其计算机中提取的电子文本《中共的独裁爱国主义》、《难道中国人只配接受「党主民主」》、《通过改变社会来改变政权》、 《多面的中共独裁》、《独裁崛起对世界民主化的负面效应》、《对黑窑童奴案的继续追问》进行了辨认,刘晓波确认辨认的文章是其撰写并发布到互联网上的文 章。刘晓波辨认并签字确认的文章,有上述事实认定的煽动性言论。

16、被告人刘晓波的供述证明:刘晓波供认其使用计算机撰写上述文章并发布在互联网站上,刘晓波的供述与上述证据可相互印证。

17、公安机关出具的到案经过证明:北京市公安局于2008年12月8日晚,在刘晓波的住处北京市海淀区七贤村中国银行宿舍10号楼1门502号将刘晓波抓获。

18、原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1990)中刑字第2373号《刑事判决书》、北京市人民政府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96)京劳审字第3400号《劳动 教养决定书》证明:刘晓波于1991年1月26日因犯反革命宣传煽动罪被免予刑事处分;1996年9月26日因扰乱社会秩序被处劳动教养三年。

19、公安机关出具的身分证明材料证明了被告人刘晓波的姓名、住址等身分情。

判决

本院认为,被告人刘晓波以推翻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利用互联网传递信息快、传播范围广、社会影响大、公众关注度高的特 点,采用撰写并在互联网上发布文章的方式,诽谤并煽动他人推翻我国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其行为已构成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且犯罪时间长、主观恶性大, 发布的文章被广为链接、转载、浏览,影响恶劣,属罪行重大的犯罪分子,依法应予从严惩处。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指控被告人刘晓波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的 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指控罪名成立。对于被告人刘晓波在法庭审查中提出的辩解及其辩护人发表的辩护意见,经查,本案庭审查明的事实和证据,已充分证 明刘晓波利用互联网的传媒特点,以在互联网上发表诽谤性文章的方式,实施煽动颠覆我国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行为,刘晓波的行为显已超出言论自由的范畴,构 成犯罪。故刘晓波的上述辩解及其辩护人发表的辩护意见均不能成立,本院不予采纳。根据被告人刘晓波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本院依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零五条第二款、第五十五条第一款、第五十六条第一款、第六十四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被告人刘晓波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2年。

(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即自2009年6月23日起至2020年6月21日止。)

二、随案移送的刘晓波犯罪所用物品予以没收。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接到本判决书的第二日起十日内,通过本院或直接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书面上诉的应提交上诉状正本一份,副本二份。

审判长 贾连春

代理审判员郑文伟

代理审判员翟长玺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5065283,00.html

English Music Albums (Single-M)

AMERICAN

Luther Vandross (1951-2005; Manhattan)

* Dance with My Father (2003)

Mario Winans (1974; Orangeburg, South Carolina)

* Story of My Heart (1997)
* Hurt No More (2004)

Jason Mraz (1977; Mechanicsville, Virginia)

* Waiting for My Rocket to Come (2002)
* Mr. A–Z (2005)
* We Sing. We Dance. We Steal Things. (2008)

John Mayer (1977; Atlanta, Georgia)

* Room for Squares (2001)
* Heavier Things (2003)
* Continuum (2006)
* Battle Studies (2009)

Justin Timberlake (1981.1.31; Memphis, Tennessee)

* 2002: Justified
* 2006: FutureSex/LoveSounds

Josh Groban (1981.2.27; Los Angeles, California)

* Josh Groban (2001)
* Closer (2003)
* Awake (2006)
* Noël (2007)

Lupe Fiasco (1982; Chicago)

* Lupe Fiasco's Food & Liquor (2006)
* Lupe Fiasco's The Cool (2007)
* Lasers (2010)


BRITISH

Robbie Williams (1974; Stoke-on-Trent, England)

* Life Thru a Lens (1997)
* I've Been Expecting You (1998)
* Sing When You're Winning (2000)
* Swing When You're Winning (2001)
* Escapology (2002)
* Intensive Care (2005)
* Rudebox (2006)
* Reality Killed the Video Star (2009)

James Blunt (1974; Tidworth, Wiltshire, England)

* Back to Bedlam (2004)
* All the Lost Souls (2007)


EUROPEAN

Enrique Iglesias (1975; Madrid, Spain)

* Enrique (1999)
* Escape (2001)
* 7 (2003)
* Insomniac (2007)

Ronan Keating (1977; Dublin, Ireland)

* Ronan (2000)
* Destination (2002)
* Turn It On (2003)
* Bring You Home (2006)
* Songs for My Mother (2009)
* Winter Songs (2009)

English Music Albums (Single-F)

AMERICAN

Amy Grant (1960; Augusta, Georgia)

Martina McBride (1966; Sharon, Kansas)

Liz Phair (1967; New Haven, Connecticut)

* Exile in Guyville (1993)
* Whip-Smart (1994)
* whitechocolatespaceegg (1998)
* Liz Phair (2003)
* Somebody's Miracle (2005)

Faith Hill (1967; Ridgeland, Mississippi)

* Take Me as I Am (1993)
* It Matters to Me (1995)
* Faith (1998)
* Breathe (1999)
* There You'll Be: The Best of Faith Hill (2001)
* Cry (2002)
* Fireflies (2005)

Sarah McLachlan (1968; Halifax, Nova Scotia, Canada)

* Touch (1988)
* Solace (1991)
* Fumbling Towards Ecstasy (1994)
* Surfacing (1997)
* Afterglow (2003)
* Wintersong (2006)

Mariah Carey (1970; Long Island, New York)

* Mariah Carey (1990)
* Emotions (1991)
* Music Box (1993)
* Merry Christmas (1994)
* Daydream (1995)
* Butterfly (1997)
* Rainbow (1999)
* Glitter (2001)
* Charmbracelet (2002)
* The Emancipation of Mimi (2005)
* E=MC² (2008)
* Memoirs of an Imperfect Angel (2009)

Kimberley Locke (1978; Nashville, Tennessee)

* One Love (2004)
* Based on a True Story (2007)
* Christmas (2007)

Nelly Furtado (1978;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 Whoa, Nelly! (2000)
* Folklore (2003)
* Loose (2006)
* Mi Plan (2009)

Pink (1979; Doylestown, Pennsylvania)

* 2000: Can't Take Me Home
* 2001: M!ssundaztood
* 2003: Try This
* 2006: I'm Not Dead
* 2008: Funhouse

Jessica Simpson (1980; Abilene, Texas)

* Sweet Kisses (1999)
* Irresistible (2001)
* In This Skin (2003)
* A Public Affair (2006)
* Do You Know (2008)

Alicia Keys (1981.1; NYC)

* Songs in A Minor (2001)
* The Diary of Alicia Keys (2003)
* As I Am (2007)
* The Element of Freedom (2009)

Beyoncé (1981.9; Houston, Texas)

* Dangerously in Love (2003)
* B'Day (2006)
* I Am... Sasha Fierce (2008)

Britney Spears (1981.12; Kentwood, Louisiana)

* ...Baby One More Time (1999)
* Oops!... I Did It Again (2000)
* Britney (2001)
* In the Zone (2003)
* Blackout (2007)
* Circus (2008)

Kelly Clarkson (1982; Fort Worth, Texas)

* Thankful (2003)
* Breakaway (2004)
* My December (2007)
* All I Ever Wanted (2009)

Carrie Underwood (1983; Muskogee, Oklahoma)

* 2005: Some Hearts
* 2007: Carnival Ride
* 2009: Play On

Avril Lavigne (1984; Ontario, Canadian)

* Let Go (2002)
* Under My Skin (2004)
* The Best Damn Thing (2007)

Lady Gaga (1986; NYC)

* The Fame (2008)
* The Fame Monster (2009)

Rihanna (1988; Saint Michael, Barbados)

* Music of the Sun (2005)
* A Girl Like Me (2006)
* Good Girl Gone Bad (2007)
* Rated R (2009)

Taylor Swift (1989; Wyomissing, Pennsylvania)

* Taylor Swift (2006)
* Fearless (2008)

JoJo (1990; Brattleboro, Vermont)

* JoJo (2004)
* The High Road (2006)


BRITISH

Sarah Brightman (1960; Berkhamsted, Hertfordshire, England)

* Dive (1993)
* Fly (1995)
* Time to Say Goodbye (1997)
* Eden (1998)
* Fly 2 (available exclusively on the La Luna tour) (2000)
* La Luna (2000)
* Classics (2001)
* The Very Best of 1990–2000 (2001)
* Harem (2003)
* The Harem World Tour: Live from Las Vegas (2004)
* Diva: The Singles Collection (2006)
* Classics: The Best Of Sarah Brightman (2006)
* Symphony (2008)
* A Winter Symphony (2008)
* Symphony: Live in Vienna (2009)

Dido (1971; London, England)

* No Angel (1999)
* Life for Rent (2003)
* Safe Trip Home (2008)

Donna Lewis (1973; Cardiff, Wales)
* Now in a Minute (1996)
* Blue Planet (1998)
* Be Still (2002)
* In the Pink (2008)

Corinne Bailey Rae (1979; Leeds, West Yorkshire, England)

* Corinne Bailey Rae (2006)

Leona Lewis (1985; London, England)

* Spirit (2007)
* Echo (2009)


EUROPEAN

Enya (1961; Ireland)

* Enya (1987)
* Watermark (1988)
* Shepherd Moons (1991)
* The Memory of Trees (1995)
* A Day Without Rain (2000)
* Amarantine (2005)
* And Winter Came... (2008)

Lene Marlin (1980; Norway)

* Playing My Game (1999)
* Another Day (2003)
* Lost in a Moment (2005)
* Twist the Truth (2009)


AUSTRALIAN

Tina Arena (1967; Melbourne, Victoria, Australia)

* 1970's: Tiny Tina and Little John with John Bowles
* 1990: Strong as Steel
* 1994: Don't Ask
* 1997: In Deep
* 2001: Just Me
* 2005: Un autre univers
* 2007: Songs of Love & Loss
* 2008: 7 vies
* 2008: Songs of Love & Loss 2
* 2009: The Peel Me Sessions 2003

Nikki Webster (1987; Sydney, Australia)

* Follow Your Heart (2001)
* Bliss (2002)
* Let's Dance (2004)

English Music Albums (Band)

AMERICAN

Green Day (East Bay, California)

* 39/Smooth (1990)
* Kerplunk (1992)
* Dookie (1994)
* Insomniac (1995)
* Nimrod (1997)
* Warning (2000)
* American Idiot (2004)
* 21st Century Breakdown (2009)

Sixpence None the Richer (New Braunfels, Texas)

* The Fatherless & the Widow (1994)
* This Beautiful Mess (1995)
* Sixpence None the Richer (1997)
* Divine Discontent (2002)
* The Dawn of Grace (2008)

Limp Bizkit (Jacksonville, Florida)

* Three Dollar Bill, Yall$ (1997)
* Significant Other (1999)
* Chocolate Starfish and the Hot Dog Flavored Water (2000)
* Results May Vary (2003)
* The Unquestionable Truth (Part 1) (2005)
* Gold Cobra (2010)

Maroon 5 (Los Angeles)

* The Fourth World (1997) as Kara's Flowers
* Songs About Jane (2002)
* It Won't Be Soon Before Long (2007)

Black Eyed Peas (Los Angeles)

* Behind the Front (1998)
* Bridging the Gap (2000)
* Elephunk (2003)
* Monkey Business (2005)
* The E.N.D. (2009)
* The Beginning (2010)

Sweetbox (Los Angeles)

* Sweetbox (Only album with Tina Harris on vocals, also released as Everything's Gonna Be Alright) (1998)
* Classified (Starting Jade Villalon on vocals, adopted a new pop sound) (2001)
* Jade (2002)
* Adagio (2004)
* After the Lights (2004)
* Addicted (2006)
* The Next Generation (Jamie from Sweetbox, 2009)

Plain White T's (Villa Park, Illinois)

* Come On Over (2000)
* Stop (2002)
* All That We Needed (2005)
* Every Second Counts (2006)
* Big Bad World (2008)

The Fray (Denver, Colorado)

* How to Save a Life (2005)
* The Fray (2009)

Danity Kane (NYC)

* Danity Kane (2006)
* Welcome to the Dollhouse (2008)

Daughtry (McLeansville, North Carolina)

* Daughtry (2006)
* Leave This Town (2009)

Gnarls Barkley (Atlanta, Georgia)

* St. Elsewhere (2006)
* The Odd Couple (2008)

Saving Abel (Corinth, Mississippi)

* Saving Abel (2008)


BRITISH

Spice Girls (London, England)

* Spice (1996)
* Spiceworld (1997)
* Forever (2000)
* Greatest Hits (2007)


EUROPEAN

Michael Learns to Rock (Denmark)

* Michael Learns to Rock (1991)
* Colours (1993)
* Played On Pepper (1995)
* Nothing to Lose (1997)
* Strange Foreign Beauty (1999)
* Blue Night (2000)
* Take Me to Your Heart (2004)
* Eternity (2008)

Boyzone (Dublin, Ireland)

* Said and Done (1995)
* A Different Beat (1996)
* Where We Belong (1998)
* By Request (1999)
* Back Again... No Matter What (2008)

Nightwish (Finland)

* Angels Fall First (1997)
* Oceanborn (1998)
* Wishmaster (2000)
* Over the Hills and Far Away (EP) (2001)
* Century Child (2002)
* Once (2004)
* Dark Passion Play (2007)

Westlife (Dublin and Sligo, Ireland)

* Westlife (1999)
* Coast to Coast (2000)
* World of Our Own (2001)
* Unbreakable - The Greatest Hits Vol. 1 (2002)
* Turnaround (2003)
* Allow Us to Be Frank (2004)
* Face to Face (2005)
* Released (2005)
* The Love Album (2006)
* Back Home (2007)
* Where We Are (2009)

M2M (Norway)

* Shades of Purple (2000)
* The Big Room (2002)
* The Day You Went Away: The Best of M2M (2003)

t.A.T.u. (Moscow, Russia)

* 200 km/h in the Wrong Lane (2002)
* Dangerous and Moving (2005)
* Waste Management (2009)

Top 100 Pop Songs 2006

http://top40.about.com/od/bestandworstof2006/ss/top100songs2006_10.htm

This is admittedly a subjective list based on judgements of quality instead of sales figures or radio airplay. A number of songs have expanded reviews - click on the word 'Review' to read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song.

This list should be a great conversation starter and feel free to agree or disagree. Either way there is a lot of great pop music to be found here.

10 - My Chemical Romance - Welcome to the Black Parade

A pop epic with heavy influence from Queen and Green Day.

9 - The Fray - How to Save a Life

Heartbreaking, but also a tribute to human spirit and connection.

Review

8 - Mary J. Blige - Be Without You

This elegant song became one of the biggest r&b hit singles of all time.

Review

7 - The Raconteurs - Steady As She Goes

This is the most joyously noisy pop-rock song of the year.

6 - Justin Timberlake featuring T.I. - My Love

Timbaland's production here is one of his most masterful works. Justin Timberlake's falsetto is unforgettable.

Review

5 - Christina Aguilera - Hurt

Christina Aguilera wades through all of the tearjerker cliches and turns out an instant classic transcending any pitfalls.

Review

4 - Snow Patrol - Chasing Cars

If you thought there was nothing original left to say in a love song, Snow Patrol changed your mind.

Review

3 - Beyonce - Irreplaceable

"To the left, to the left," is there anything more to say?

Review

2 - Gnarls Barkley - Crazy

Irresistible from the first time you hear it. You'll be singing along before the song ends.

Review

1 - Corinne Bailey Rae - Put Your Records On

Pop perfection that can lift you up on the grayest of days. A star is born.

Tuesday, December 22, 2009

Smooth Jazz Cafe

Label: Universal Music Polska
Format: 8 x CD, Compilation
Country: Poland
Released: 2006
Genre: Jazz
Style: Smooth Jazz

http://www.welove-music.net/2009/02/smooth-jazz-cafe-vol-1-9.html

http://www.discogs.com/Various-Smooth-Jazz-Cafe/release/844423

Rock the Ballet - music

ROCK THE BALLET

2009.12.22

ACT 1: BEAUTIFUL DAY

Music:

"I Gotta Feeling" by Black Eyed Peas
"Vertigo" by U2
"Carmen" by Maria Callas
"American Woman" by Lenny Kravitz
"Crash Into Me" by Dave Matthews Band
"Viva La Vida" by Coldplay
"Faithfully" by Journal
"With or Without You" by U2
"Ne Me Quitte Pas" by Jacques Brel
"Beautiful Day" by U2

ACT 2: ROCK YOU

Music:

"Improv Intro" by Clint Mansell
"We Will Rock You" by Queen
"Let's Go Crazy" by Prince
"In the Closet" by Michael Jackson *
"PYT" by Michael Jackson *
"Bicycle" by Queen
"Baby I'm a Star" by Prince
"Wanna Be Startin' Somethin'" by Michael Jackson
"Man in the Mirror" by Michael Jackson
"When Doves Cry" by Prince
"It's About That Walk" by Prince
"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 by Queen
"Billy Jean" by Michael Jackson
"Smooth Criminal" by Michael Jackson
"Body Language" by Queen
"The Way You Make Me Feel" by Michael Jackson
"Bohemian Rhapsody" by Queen
"Bad" by Michael Jackson

蒋介石的幕僚们

http://book.sina.com.cn/z/jjsdmlm.shtml

蒋介石身边的众多幕僚,作为一支不可小视的政治力量,他们在历史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他们当中不乏真才实学的才子和智勇双全的武将,但是,时世造英雄,动荡的时代也注定了他们多劫的命运,虽权倾朝野风光一时,但他们最后的归宿又在哪里呢?

蒋介石缘何十次登上《时代》封面

[My comment: Today, China's leadership often take pride in appearing on the cover of the Time Magazine. What many people forget is that Chiang Kai-shek, president of Republic of China (later, Taiwan) had been there not once, twice, but 10 times - in 1927, 1931, 1933, 1936, 1936, 1938, 1942, 1945, 1948, 1955.]

看到一篇论文讲《时代》周刊创办人Henry Luce(1898-1967,生于中国蓬莱,耶鲁大学骷髅会成员)与蒋的亲善关系,大可解释为什么蒋的“出镜率”如此之高。


《时代》周刊创办于1923年3月3日。

Haygood, D., 2004-05-27
"Saving Face: An Analysis of Ten Time Magazine Front Covers Featuring Chiang Kai-shek"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Sheraton, New Orleans, LA
Online <.PDF>. 2009-05-26 from http://www.allacademic.com/meta/p113298_index.html

According to his numerous critics, media mogul Henry Luce was an unapologetic promoter of Chinese General Chiang Kai-shek and his ruling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during the pre-war, World War II, and Chinese civil war eras. Critics harshly accused Luce of using his Time, Inc. media empire, particularly Time Magazine, to promote Chiang and his Nationalist government to the American people despite increasing evidence of rampant corruption, extortion, and incompetence within the regime. It is said that Luce used Chiang and his wife, Madame Chiang, in his print publications to help Americans and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identify and connect with China thus in turn support the regime in spirit and with financial resourc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en Time magazine issues that feature General Chiang on the front covers and looks for evidence of a Luce and Time magazine agenda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substance of the covers. The results of this visual analysi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some evidence of just such a supportive agenda.

http://news.163.com/photoset/00AR0001/7389.html

从1927年以“上海征服者”形象首次登上《时代》封面,直到去世,蒋介石前后10次登上时代封面。这既是蒋介石个人命运的浮沉缩影,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浮沉缩影。

(1) 1927年4月4日:蒋介石将军。



…rose out of the Sun-set.

(在 孙陨落之后升起)1927年4月4日,蒋介石第一次出现在《时代》封面上。封面故事里讲述了一周以前的上海,在共产党领导的工人武装斗争中,“布尔什维 克”与美国水兵发生的冲突。在这场冲突背后的较量中,蒋介石被美国人寄予厚望。美国人笔下1927年的蒋介石,已经是那个我们熟悉的光头形象。画面上的蒋 介石眉头紧锁,眼睛炯炯有神,一副威严的军人派头,呼应着画像下对他“蒋介石将军”的称呼。8天之后的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以武力流血的方式解除了上 海工人纠察队武装,“四·一二”由此成了第一次国共分裂的标志性事件。关于这期封面人物的介绍,小标题只用了一个词——征服者。


(2) 1931年10月26日:中国总统及夫人。




He threatened to Whampoa Japan.
(来 自黄埔(广东)和日本的威胁)1931年2月蒋介石软禁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引发了国民党内部剧烈的反蒋高潮。五月,改组派、西山会议派、胡汉民派、林森和 孙科派,以及两广实力派人物陈济棠、李宗仁,在广州成立了一个“非常会议”,打出“打倒独裁”、“护党救国”的旗号。寄寓香港的汪精卫应邀出任广州“非常 会议”的政府领袖。不同时期反对过蒋介石的派别,在这一时刻会聚到了一起。同年9月初,广州政府派军北上讨蒋,宁粤战争爆发。正在此时,“九一八”事变爆 发。外敌入侵,宁粤双方迅速达成和解。10月 14日,蒋介石释放被软禁的胡汉民。12月26日,蒋介石宣布下野。

[注:He threatened to Whampoa Japan:这句网易的编辑应该是解释错了。Whampoa是黄埔军校,这里是名词做动词用;我也不太清楚是什么意思。蒋曾是黄埔校长,也许是说用黄埔嫡系去打败日本?熟悉历史的童鞋请指正。]


(3) 1933年12月11日:蒋将军。


1933年7月,蒋介石开办庐山军官训练团。此前国民党军队在进攻江西苏区时屡遭失败,蒋介石认为是 各部队的中初级军官武德、武学尚欠深造所致,遂决定在江西省庐山举办军官训练团,以图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同年9月,调集优势兵力围剿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江 西苏区。任命顾祝同为北路军总司令,以陈诚为北路军前敌总指挥,率军由北向南进攻苏区;同时以重金收买陈济棠为南路军总司令,出兵两个军封锁江西、广东边 境。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福建发动反蒋事变。
He could ride off in six directions.
——这一年的蒋介石,可谓戎马倥偬。


(4) 1936年2月24日:日本天皇裕仁、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莫斯科总书记斯大林和南京总理蒋介石。



The spokesman: "One false step--one mistake--will go bang like a firecracker."
(一 旦犯错即犹如爆竹爆炸)日本在完全占领中国东北后,于1933年2月起开始进攻长城各口,并向华北进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已改变原有对日政策,中国 军队在此间的战斗中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与此同时,面对苏联倡导,美国提议的由苏美中日参加的太平洋地区集体安全公约在根本无法实现;国联等西方大国 对中日战争干预无望的前提下,蒋介石政府开始重视中苏关系的改善。蒋介石于1934年8月派自己私人代表蒋廷黼访问苏联。同时,蒋介石1935年10月 18日在南京主动会见苏联驻华全权代表鲍格莫洛夫,希望有实质性的真正促进中苏亲密关系并能保障远东和平的协定。蒋介石的建议很快得到了苏联方面的积极响 应。苏联政府不反对签订协议,并准备同中国方面具体讨论这个问题。苏联方面之所以在此期间同意与中方就签订条约问题进行具体谈判,主要是担心日本外相广田 在同年10月提出的对华三原则,其中主要内容包括中日共同防共,其矛头直指苏联。因此,苏联决定联蒋抗日,以此回击日本提出的中日联合反苏政策。1936 年2月,蒋介石在中日苏三国外交博弈中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成果——也是在这年2月,毛泽东填词《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5) 1936年11月9日:中国总理。



Good roads, good morals, good bombs are his answer to Japan.
“新 生活运动”这个名词,最早见于1934年2 月17日,蒋介石在南昌于调查设计会所作的演说《新生活运动发凡》。其实,早在1932年4月,蒋介石对中央政治学校学生所作的演说《人格与革命》中,即 提出除了“亲爱精诚”四字以外,尚要加上“礼义廉耻”方能“挽救堕落的民德和人心”、“改造革命的环境”、“确定我们革命的基础”。他又发表《复兴民族之 根本要务——教养卫之要义》,说明“礼义廉耻”的重要,谓唯有教育和“礼义廉耻”“才是复兴的唯一工具”。随着运动的迅速开展,1935年4月,还在全国 成立了“新生活运动劳动服务团”,分为军队、宪兵、警察、教员、学生、党部、机关、铁路等部门。到1936年止,在国民党统治区成立新生活运动分会的县份 有1133个。主义、道德和炸弹,是1936年的蒋介石赖以对抗日军侵略的最重要武器。当然,他不会想到,登上《时代》封面后不过一个月,西安事变会降临 到他头上。

[注:小编似乎又弄错了,我觉得这里的road用的是本意,即道路,而非其引申义“主义”。打仗当然要有好的道路。大家觉得呢?]


(6) 1938年1月3日:年度夫妻。


伴随着1938年蒋介石宋美龄联袂成为《时代》年度人物的,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1937年七七事变后,蒋介石积极 部署和指挥中国军队开赴华北和淞沪前线抗御日军,先后指挥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至1938年10 月,使日军伤亡45万余人,日军速战速决、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就此破产。
Any sacrifice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too costly.
一切为了抗日,没有什么牺牲是过于昂贵而不能舍弃的。这不能不让人想起1938年6月发生的黄河花园口决堤事件,尽管成为《时代》年度人物的此刻,还只是38年1月。


(7) 1942年6月1日:蒋总裁。


武汉保卫战结束后,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蒋介石表示了继续抗战的决心,汪精卫等人则对抗战前途完全失 望。1941年12月8日日军袭击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同时对日宣战。蒋介石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美、英同盟,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得到了美国 的物资和财政援助。1942年2月,日军进攻仰光,驻缅英军向中国战区统帅部求援。2月16日,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与对抗战的顽强坚持相对应 的,则是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渐提高。
Five hard years, but the next is the hardest.
——挺过了艰苦的五年,接下来会更艰苦。但曙光已经微现。


(8) 1945年9月3日:



After eight years of war, the challenges of peace.
—— 八年抗战之后,和平正经受挑战。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美、英、苏、中四国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 “终战诏书”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9月9日,在南京陆军总部 举行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上,日本驻中国侵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代表日本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并交出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至 此,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抗战结束了,和平还是战争,成了摆在国共两党面前的首要问题,也是蒋介石迫切需要做出抉择的问题。


(9) 1948年12月6日:



The howitzers could now be heard in Kansas City.
—— 榴弹炮的声音,远在堪萨斯城也能听到。1948年9月-11月的辽沈战役、11月6日开始的淮海战役,以及11月29日开始的平津战役,无论是已经结束还 是正在进行之中,对蒋介石来说形势都不容乐观。国共内战的天平早已悄无声息地发生了扭转,这个转折点具体在什么时候,不但是蒋介石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同 样也是留给后人的一道谜题。


(10) 1955年4月18日的封面人物蒋介石,名字前没有任何头衔。背景是一个国民党士兵孤独地望着大海,对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很难说清是眺望还是 守望,也许应该是二者兼而有之。这一年的蒋介石已年近七十。之前的朝鲜战争没有给他带来“反攻大陆”的机会。1955年,蒋介石炮制“孙立人兵变案”,中 国远征军抗战名将孙立人从此被囚33年。也许,这可以视为蒋介石统治下的台湾基本政策由外向内转变的一个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