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29, 2006

龙应台 维基百科

龍應台(在1952年生於臺灣高雄縣大寮鄉)是臺灣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識份子,著有文筆犀利的《野火集》、《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等評論集,文化意識深邃的《百年思索》、《面對大海的時候》等著作,以及文字溫婉的《孩子你慢慢來》等散文。「龍應台」這個名字是台灣社會在民主化歷程中一個時代的代表性辭彙,對解嚴後的思想與文化改造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她的文字風格跨度極大,所著作的文學論述散文小說等作品,往往展現各種綽約的面貌。

簡介

龍應台祖籍湖南衡山,小時自高雄縣茄萣鄉成長。曾就讀臺南女中1974年畢業於成功大學外文系,1983年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1991年1999年間,她旅居德國,並於海德堡大學研究。1999年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2003年秋,龍應台出任香港城市大學的客座教授,2004年八月出任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的客座教授2005年9月,龍應台返回臺灣出任國立清華大學教授,並創立清華思想沙龍

1984年11月20日龍應台的第一篇投書〈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刊登,犀利的筆觸與獨到的觀察,引起全國讀者的注意與回應。1985年3月「野火」成為固定專欄,一篇篇精彩的社會文化評論:〈生了梅毒的母親〉、〈幼稚園大學〉、〈不會鬧事的一代〉被廣為影印散發、張貼。1985年12月《野火集》集結出版,21天內重刷24版,創下出版界的紀錄。從此,龍應台成為華文世界家喻戶曉的文化人與公共知識份子,「野火」不但成為一個時代的代名詞,更是1980年代台灣共同記憶中,永遠不會被遺忘的印記。

1999年出版了《百年思索》之後,即應台北市馬英九的 邀請,擔任台北市第一任文化局長。龍應台在擔任台北市文化局長期間,適逢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因此龍在政治上的舉措與發言,常遭到政治上立場相左的人士批 評。解嚴後的台灣社會,蹣跚學習民主歷程的政黨政治中,卻在政客有意操作下,社會被瀰漫的藍、綠色彩分隔成兩邊,在這種氛圍裡,龍應台因為在某些評論文章 中,批評政黨輪替後的執政當道,而被批評「政治立場保守」、「緬懷威權時代」。然而無論面對任何批評與攻訐,龍應台始終不改其志,堅持對民主價值的追求與自由主義知識份子的漸進改良主義立場。

評價

龍應台的文章向來備受爭議,蔡詩萍認為“龍應台的文章,好看則好看矣,她的風險亦在‘文勝於質’,過於簡化自己得到的資訊,亦過於簡化自己的推論、詮釋。”李敖認為“龍應台不論!實際上是用銀紙,漂亮的銀紙,包著個臭皮蛋。她是文章寫得非常好的一個人,但裡面的理論極為單薄,她關注的事情,都是雞毛蒜皮的,大的問題她不敢談,大的攻擊點她也不敢打,我認為她不足論。她是關心小市民的,但是關心得不夠細膩。”

2004年,大陸作家余杰曾 質問龍應台為何批港台不批中共?龍應台回應說“我生长在台湾,对台湾的情况很熟悉,所以我能够用最尖锐的语言来批评台湾。但是,我没有在大陆生活过,对大 陆不熟悉,所以我无法更多地批评大陆,我不能在评论我不熟悉的地方的时候把话说得太满。”。事實上,記者李勇說:“……龍應台與台灣李敖等大多數文人一 樣,對中共政權不敢非議,更不敢批評。畢竟共產黨不是國民黨,也不是民進黨。這一點,龍應台們是十分清楚的。這次中共查封冰點,並非是對龍應台們有意見, 而是因為廣州中山大學袁伟时教授發表了一篇‘婉轉’批評中共歪曲事實的文章,使「黨和人民」不快……”(〈龍應台的膽量〉)

台灣《蘋果日報》總主筆卜大中在〈我對中國知識分子有一點失望〉一文中指出:「《中國時報》刊出龍應台文章,大意是說,經過的觀察,她發現中國人其實不需要民主,民主對中國人沒什麼好處,只會帶來混亂跟經濟挫敗……台灣一些所謂大師批評台灣的時候,通通都是民主派、自由主義者,他們講到中國,卻突然變成民族主義者……他們有好幾把尺,好幾個標準,所以當中國主義強大起來,他們就背棄台灣價值。……」

外部链接

個人介紹

龙应台部分作品

相关评论


人物小作品 这个条目是一个與人物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来扩充其内容。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