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zaodian/pages2/zaodian_jing091012.shtml
聆听中国的声音
韩咏红 (2009-10-12)
当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新闻集团、美联社、路透社、英国广播公司、共同社等全球著名媒体负责人同坐一排,并列“世界传媒大会”开幕式主席台时,我在人民大会堂观众席里,感觉一幅历史画面在眼前冉冉形成。
中国政府与其最公开的质疑者齐聚一堂,并且将后者尊为座上宾,多家一向对中国制度与媒体管理方式持批评态度的西方传媒巨头也应邀出席,这个奇异的画面强烈凸显了前者的雄心勃勃、胜利在望与后者身段的巧妙调整。
这俨然是中非论坛、G7、G20、金砖四国等峰会的另外一种版本。主题诉说的是中国不仅将影响力深入到非洲、到世界经济体系、到新兴国家,现在也要将崛起大国的份量,展延到一个没有具体疆界,却对世界走势构成影响,而且至今一直将中国拒之门外的场域——国际舆论场。
会场外,有外国同行朋友愤愤不平议论起来了:“你能相信吗?他们竟然主办起来世界传媒大会,而且他们(媒体巨头们)都来了?!”
从严格的角度看,一场明显得到中国政府支持,又是由官方媒体主办的全球媒体大会,其建构不乏内在矛盾。多数人会同意,媒体的很重要价值是在不受官方意志左右地对各种真相进行报道,以此发挥针砭时弊与对政府进行舆论监督作用。一些西方传媒学理论更是强调,媒体与政府应该是天然的对立面。按照上述标准,中国显然不是新闻与媒体发展得到充分保障的地方,其新闻自由状况长年受到批评,还有西方非政府组织每年都要发表被囚禁的中国记者人数,以此凸显中国改善新闻自由环境的必要。
在中国国内,采访受阻或者信息不能充分流通的例子也不难找到。twitter、facebook等互联网服务被阻挡已数月,而在前不久,首都北京长安街旁几个星期前发生过政府人员打日本记者的不愉快事件。
从这些角度看,我的同行确实很容易得出国际媒体巨头在商业利益与潜在中国市场面前妥协原则的结论。
但是,我毋宁用比较正面的角度看待问题。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得以实现快速发展的其中一个要素,就是它不断加入各种国际组织,融入由国际主流社会制定规则的全球体系。这实际上是一个相互影响与融合的过程,中国庞大的经济体积冲击世界经济格局,中国自身的经济面貌、社会结构以及政治领导人所面对的挑战,也因受到外部冲击而出现重大改变。
每当选择加入一个国际组织群体的时候,中国也选择了让国际惯例或者国家标准来带动自身的发展与转化。中国发展的历程证明了这一点,而推进中国改进的方法,恰恰不是对它拒之门外,而是与之接触。何况,当中国力争融入一个新领域时,其做法往往也是动用自身资源去促进该领域的发展。
在上周五的全球媒体大会上,英国路透社总编辑史进德(David Schlesinger)在开幕式演讲中,公开要求中国政府提高财经信息透明度,公平地对待外国记者,让他们能像国内记者一样参加与充分报道一些官方的重要会议。
而胡锦涛在开幕致词中,也表明中国要鼓励和支持中国媒体在“搞好舆论监督和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要“保障外国新闻机构和记者合法权益”。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与各方面的崛起,国际社会期待对中国有更深入与直接的了解,聆听中国的声音,因此让中国在国际传媒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是一个客观需要。因此,刚刚过去的世界媒体大会,可以视为双方的一个机会,西方传媒界有机会影响中国同业的发展,而中国也需要在未来的路上,证明自己对世界宣示的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保障外国新闻机构合法权益等承诺,会说到做到。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