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社中的海门人
高广丰/文
今年11月13日是南社成立百年纪念。说到南社,许多人可能只会想到柳亚子,联想到毛泽东主席的《七律 · 和柳亚子先生》和《浣溪沙 · 和柳亚子先生》,想到柳亚子这位南社领袖与毛主席的深厚友情。其实,南社包括的人员非常广泛,当年曾经将许多从事资产阶级革命文化活动的有志之士团结到了民族革命的旗帜下,在南社1100多名社员中,也包括了7名海门人,他们是:刘炎(字继彤)、陆曾沂(字冠春,号秋心,别署南梦)、陆棫人、沙世杰(字凤千)、茅祖权(字咏熏)、袁圻(原名葆良,字怀尚,号剑侯)、黄亚康。
我们现在能够知道的,恐怕只有茅祖权和陆曾沂。
茅祖权(1883-1952)其人,《海门县志》(1996年版)有传,此不赘述。
陆曾沂(1884-1927)是南社中的活跃人物。南社历史上有过18次“雅集”,每次人数只有10多人、20多人,最多一次也只有39人,而陆曾沂就参加过三次。柳亚子1911年写的《饮中八友歌》的“八友”中,就有陆曾沂。现存的陆曾沂5首诗歌中,其中《梦中遇柳亚子道及朱屏子》说“俗世翩翩逢柳七,劳人草草话朱三”,他把南社的创始人柳亚子和朱少屏亲切地唤作“柳七”、“朱三”,表达了无限的思念之情,可见他们非同一般的关系。
陆曾沂和柳亚子的关系还可追溯到1902年在爱国学社的同学关系。陆曾沂18岁考中秀才后,抨击科举制度是“此数千年智驱术驭之术也”,于是来到上海寻求新路。这时蔡元培正在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表面上是办教育,暗中却在鼓吹革命。1902年,中国教育会为南洋公学罢学学生组建爱国学社,陆曾沂进入爱国学社学习,师从蔡元培、章炳麟、黄炎培,并结交了比他小两岁的柳亚子,成为莫逆之交。
与陆曾沂关系密切的南社社员,还有后来成为国民党元老的于右任。于右任在上海主办《民呼报》,就是请陆曾沂协助的。《民呼报》实际上是同盟会掌握的报纸,对辛亥革命起了宣传鼓动的作用。清政府为此曾声言要挖掉于右任的眼睛,于是于右任将报纸改名为《民吁报》表明眼睛自行挖掉,不必有劳“贵手”。《民吁报》被禁后,于右任又办了《民立报》,仍请陆曾沂做助手。陆曾沂在报上发表了许多宣传革命的文章,其中包括一些有关海门的消息。陆曾沂还在报上首创“斗锦楼小说”,由他写第一章,然后先由他点将,被点者续写第二章,这样依次点将续写,最后仍由陆曾沂收笔。参与“斗锦楼小说”创作的南社社员有于右任、邵力子、叶楚伧等八人。这一别开生面的小说创作方法,一时成为时尚,各报纷纷仿效。
陆曾沂鼓吹资产阶级革命的手段,除了办报外,还进行小说创作和翻译。于右任说他“每撰小说,灌输主义,海上各报购稿者踵相接”。其中《双泪碑》在《时报》馆出版,时人评为“时报馆诸小说,此为第一”。
他翻译的小说《葡萄劫》,叙述希腊斗士不堪土耳其侵略,揭竿革命,光复故土的故事。
后来陆曾沂致力于教育事业,先后在上海务本女校、南洋中学、城东女学任教,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教育学生,于右任认为“生徒多为之化”。辛亥革命后,他拒绝海门有人想选他当议员,而继续从事教育事业,曾任复旦大学教务及中学部主任。1927年南京政府召任其为参军兼秘书,未赴任而病逝。于右任在撰写的墓志铭中称赞他“一生不轻然诺,不苟取与,不苟合流俗,所为诗文,均寄慨遥深”。
(希望通过本文的发表,征集到其他几位南社社员的资料)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